路亚游钓军鱼(何氏棘魞)的心得体会


2025-02-19 08:55:17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拓路吧

【路亚游钓军鱼(何氏棘魞)的心得体会】,本文乃以为台湾资深路亚钓朋友Tarpon123经过实地总结经验所创,旨在介绍和研究军鱼的整体习性以及路亚作钓方式来讨论;可以作为大家在作钓军鱼时候的参考。

钓竿

在钓竿的部份,作者建议采用2~8磅数,长度从6~7尺之间的鳟鱼竿(Trout Rod),这种鳟鱼竿是目前台湾溪流路亚钓的主流装备,原来是北部钓友拿来钓溪哥、阔嘴郎、一支花等小型溪流鱼种使用。目前市面上以Shimano出品的Trout One以及Trout Limited两款为主流产品,这种鳟鱼竿在原厂的型录上有Monster Trout专用的10~13尺竿,不过本地钓具店似乎只能看到8.3尺的中调性产品。这种路亚竿拿来对付何氏棘魞在强度表现应该没有问题,毕竟目前溪流里头大多是40公分以下的中型何氏棘魞,不过这种调性的路亚竿若拿到东部溪流来使用的话,则在操作性能上头会遭遇施展不顺畅的困境。

第一个问题是长距离抛投的要求,7尺以下的路亚竿远投的能力明显低於7尺以上的竿子,然而一旦竿子的长度超过8尺以上,则竿身重量的影响却会明显抵销掉竿长的抛投优势,准确度显然也不及短竿子来得好,因此8.3尺可能是两相权衡的平衡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流速的影响,一般的2~8磅调性的鳟鱼竿在湍急的水流中操作Spoon或Minnow的时候,拟饵本身的水阻效应可能就已经消耗掉50%以上竿先的弯曲弹性,整体的操作性能及竿先的敏锐度都会因此大打折扣。

(在这种湍急的溪流里头逆流搏鱼,路亚竿的调性不能太过柔软)

这种调性的路亚竿在东部溪流里头逆流牵引体型在30公分以上的何氏棘魞时,坦白说真的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何氏棘魞这种鱼是溪流里头少数会奋战到最後一刻的鱼种,即便是已经拉拔到你的脚边,常常都还是看不到何氏棘魞浮出水面,更别说是早早就躺平在水面上被你横着拉过溪面,因此强韧的腰力的确是必要的基本性能。再则,在长距离的抛投诱钓情况下,柔软的竿先会减缓扬竿作合的时候的力道,减低钩尖穿透鱼嘴确实的程度;在逆流牵引搏鱼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让鱼因为着钩不深而逃逸。因此竿先必须具备适度的硬挺调性,才能确实达到准确作合的要求。

 

我目前使用的是太平洋钓具国产的Pokee Driver 7.6英尺路亚竿,这款路亚竿是廉价的万用淡水路亚竿,除了弹性稍嫌死硬之外,这把钓竿的配重与手感其实都不差,在多次实际在花莲溪使用的结果来看,这款路亚竿基本上是一款还不错的何氏棘魞急流专用路亚竿。不过这把路亚竿的弹性并不理想,没有日本高价鳟鱼竿的优异弹性及韧度,实际使用上除了必须搭配较粗的前导线之外,还必须调整出线阀的松紧程度,若是钓到体型稍大的何氏棘魞的时候,还必须小心的牵引搏鱼才不会拉破鱼嘴让鱼逃逸而去,这是使用这款廉价竿必须特别注意的地方。

 

钓线

在钓线的部份该文作者建议使用8磅以下的单丝尼龙线,利用尼龙线良好的伸缩弹性来跟钓竿弹性搭配,避免因为缺乏缓冲而拉断纤细的导线。基本上这种作法还是以一般路亚钓法的观点来思考,单丝尼龙线的确有缓冲大鱼暴冲的伸缩弹性,然而尼龙线的轻比重与显着伸缩率,在抛投性能、传递鱼讯的敏锐度、作合的准确度,泳层的保持等方面,均有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抛投性能方面,单丝尼龙线虽然号称可以顺畅地长距离抛投,但是先决条件是在风力及空气湿度都不显着的情形下,我试用过的几款单丝尼龙线包括6磅的Original Stren以及Shakespeare Cajun 红色线,在有明显风势及空气湿度大的天候状况下,都会因为空气的黏滞性而减少抛投的距离及顺畅性。

此外,尼龙线的伸缩率在长距离抛投会产生显着的悬垂效果(Suspension),会明显地降低了传递鱼讯的敏锐度及作合的确实性。我在宜兰河以软虫钓泰国鳢鱼的时候,就已经深刻地感受到这个缺点。换个角度来思考这种伸缩率的特性,的确是可以有效地减缓大鱼暴冲的力道,不过两者之间的取舍基本上还是跟抛投的距离跟钓场的环境相关。

 

在保持泳层方面,单丝尼龙线跟超级钓线(Super Line)其实都有比重过轻、不易下沉并保持固定泳层的缺点。水温越高及悬浮物质越多,则单丝尼龙线与水分子之间的黏滞效果就越明显,因此下沉在水中的钓线部分很容易影响到拟饵的自然性,在溪水冲刷之下也更不容易下沉到设定的泳层里。

 

直到目前为止,我都使用Spider Stealth编织线(PE线)作为何氏棘魞钓法的出口母线,之前则是使用硬质的Fire Line一段时间,Spider的轻柔材质在抛投的时候不会影响到设定的抛投路径,因此抛投的准确度非常的让人印象深刻。此外,Spider也有Fire Line这类超级钓线特有的几乎完全没有伸缩性的优点,因此在侦测鱼讯及扬竿作合上头非常的流畅顺手,只要传来轻微的抖动立刻扬竿作合,十多公尺外、深度在1.5公尺标点内的何氏棘魞有超过60%的机率可以手到擒来,这也是最近我自己钓何氏棘魞的成绩突飞猛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前导线,本地的钓友在溪流拟饵钓法中并不常见使用Leader,大多数人几乎都是以编织线或尼龙母线直接来连接拟饵,这种做法各有优缺点及个人的习惯与考量,严格说起来并没有对错与否的问题。我自己钓何氏棘魞及泰国鳢鱼都会使用碳纤材质前导线,利用高比重、高切水性的碳纤线有效地帮助拟饵快速地下沉到设定的泳层中,可以显着地降低水流及流体黏滞性对於拟饵运动自然与顺畅性的影响。

文章作者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前导线的观念,从杂说明及照片来看,作者在宝来的楠梓仙溪钓何氏棘魞似乎都是选择缓流跟潭区的溪段来进行,在这些水流缓和的标点内钓鱼并不能突显出前导线的优点,这与花东地区水深流急的钓场环境相比是有明显的差别。

 

此外,若是以Floating Minnow路亚来钓何氏棘魞的话,这些下沉深度在1~3尺之间的浮水路亚并没有必要刻意使用前导线的必要,路亚的水阻力及下沉舌板的作用就可以有效抵销掉水流的效应,然而在使用Spinner或是Spoon这些金属拟饵的时候,前导线的一些优点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目前我使用的前导线只要以8磅的Vanish碳纤线为主,长度以钓场深度的2~3倍来取舍,一般都会在14尺上下,这种重视前导线的作法在其他钓友间似乎很少见,不过这却是在花东溪流钓何氏棘魞相当关键的作法。

 

渔轮卷线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於卷线器的种类及类型并没有特别着墨,仅从减少体力负担的观点来建议采用较小型卷线器,并没有仔细去说明卷线器对於拟饵的泳型及操作性能的影响。

我的观念认为选择钓何氏棘魞(军鱼)的卷线器最主要考量在於齿轮的卷线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纺车轮式卷线器所采用的都是4.7:1 ~5.2:1之间的齿轮比,这种齿轮比例虽然有卷线轻巧、容易操作的优点,但是在水流湍急的东部大型溪流里头操控Spoon,常常会有卷线速度比不上水流速度的窘境。一般来说,当拟饵逆水牵引晃饵的时候,卷线比的差异仅仅在於卷线的效率,真正明显的差别在於顺流牵引拟饵的时候,高齿轮比的卷线器可以比较容易地让拟饵保持与水流相当的游动速度,可以有效避免拟饵因为失速而下沉挂底。

第二个差异性在於施展放流手法的时候,在收放线的操作上正常卷线比的卷线器会要求较多的卷数及动作,因此难免会有手忙脚乱的情形,这会减低自己在侦测鱼讯及操作牵引放流时候的专注力;高齿轮比的卷线器在收放线的时候只要稍微卷动一下把手就能够达到收放流的动作,这是高齿轮比卷线器的优点。

我在花莲溪月眉段的深水急濑练习放流技巧的时候,已经确认了Okuma这款具备6.2:1高齿轮比AQ2000MS卷线器的适用性,在相当湍急的流动溪水当中牵引及操作Spoon的时候,几乎没有发生过因为失速挂底而断线的情形,在让Spoon自然放流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能保持贴近溪床底部游动的状态,这些效果可以从最近鱼获量大幅增加这一点看出来,这款AQ2000MS高齿轮比卷线器的确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帮助。

这种高齿轮比设计大多只能在少数中高价位的日本厂牌卷线器上头看得到,这款Okuma完全国产的低价位卷线器在各方面的表现上丝毫不逊色,抛投的流畅度与准确性也无话可说,因此最近我又买了一颗AQ2000MS及两个备用线杯,是我目前溪流拟饵钓卷线器的标准配备。

 

Minnow(米诺)路亚

本文的作者建议使用长度7公分以下的浮水路亚,基本上这是目前正确的主流作法。在适用的场合方面作者建议在水流和缓的潭区及环流来使用,基本上这也是中肯的建议。作者认为急流中的路亚操作难度高,而且不容易保持在设定的泳层内,这种情形也是一般钓鱼人实际面临到的困难。

在急流中操作Minnow会遭遇到两个先天的技术瓶颈,第一个瓶颈是前面提到泳层无法保持的问题,一般的解决之道是使用大舌板的深水Minnow,不过市面上的Minnow舌板的尺寸会跟路亚的体型相互撘配,因此舌板越大路亚的尺寸就越大,因此就越不适合拿来钓一般体型的何氏棘魞。

第二个做法是加配重铅粒来帮助小舌板的路亚下沉,这跟荒濑香鱼钓法的钓组精神相类似,不过一般的钓友很难接受这种钓组设计的思考观点,实际上应用的时候常常会操控不当而让路亚过分下沉而挂底。另外一种可行的作法是子母型路亚的搭配,利用大型路亚当作潜水滑板来引导後方的小型路亚下沉到合理的深度内。这种创新的作法其实我自己也没有亲自尝试过,不过实际上的可行性很高。

第二个瓶颈是操控时候的角度问题,本文作者也注意到水流冲刷角度与钓者位置之间的关系,因此提到在急流中不容易操控路亚的问题。在使用路亚的时候,由於逆流牵引的缘故,因此持续的水流最终会将路亚往靠近钓者这侧水域冲刷,很容易就让路亚偏离掉原先设定的流带及泳层。解决这种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站立的位置,通常是尽量涉水到流带的边缘以保持母线的理想角度。第二个方式是采用放流的技巧,在逆流牵引晃饵的时候搭配着松弛放流的手法,可以延长路亚在设定流带中停留的时间。第三个方式是改变路亚落水的位置,搭配着横切水流的角度来改善路亚进入流带的路径。这三种方式都可以改善路亚操控的问题,只是操作难度与技巧要求较高。

钓何氏棘魞(军鱼)的路亚并不只限於Floating Minnow而已,钓Bass的Crank及Vibration Lure其实都有潜在的可行性,特别是泳型活泼、下沉深度大的Vibration Lure可能是解决特大深水域的可行方案之一。

Spoon(亮片)

作者提到匙型拟饵Spoon有「科罗拉多 (勺型)」(Colorado)及「柳叶型」(Willow leaf)两种类型,其实作者把Spinner的类型跟Spoon给弄混了。Spoon的分类目前依照北美钓具业者的型录来看,应该只有Trolling Spoon跟Jigging Spoon两类,Trolling Spoon就是台湾钓友通称Spoon的旋转式匙型拟饵,Jigging Spoon则是在船上采用上下垂直晃饵的平板式Spoon,本地海钓常用的铁板也能算是Jigging Spoon的一种。作者提到的「科罗拉多」(Colorado)及「柳叶型」(Willow leaf),其实是北美钓友使用的旋转亮片(Spinner Blade)其中的两种类型。

 

Spinner(旋转亮片)

旋转亮片(Spinner Blade)的基本类型有「科罗拉多」(Colorado)及「柳叶型」(Willow leaf),以及「印地安纳」(Indiana)三大类,另外常见的还有French Spinner及In-Line Spinner等等几款。这种亮片拟饵在北美的运用很广泛,各种钓游鱼种几乎都有适用的产品。本地的确有少数钓友采用一些市售现成产品来钓泰国鳢鱼及何氏棘魞。

这种Spinner是我自己目前极力要开发试验的拟饵,这两个月来我已经买到将近40种色系及尺寸的亮片,会在最近密集地试验其可行性及搭配的钓组设计。我的直觉认为这种旋转亮片非常符合何氏棘魞喜欢追咬旋转、闪亮物体的天性,应该会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效果才对,不管是搭配软虫、亮线毛钩或是Spoon,应该都能够有效地吸引到何氏棘魞来追咬,真正的问题会是搭配的钓组设计及诱钓的策略手法。

何氏棘魞的习性

本文作者认为何氏棘魞不是活泼的的掠食者,在习性上比较类似泰国鳢鱼一般蛰伏在等待饵食经过再追咬。这种论点与我在溪边看到的情形是有所抵触的,我看到的何氏棘魞的确是相当活跃的掠食鱼种,在岸边的浅水也可以看到小群何氏棘魞追捕小鱼的景象,溪面上也会看到小型何氏棘魞跃出水面捕食食物的镜头。

基本上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类似Bottom Feeder,然而却也不是完全都蛰伏在溪流底层守株待兔,或者是像竹竿头一般终日在溪床底部掘食底层生物,我倒是认为何氏棘魞有点类似在加勒比海热带岛与周边出没的Bullhead,既能在沙底翻食节肢生物,又能够成群到处追捕岸边的小鱼。

(原标题:路亚游钓军鱼(何氏棘魞)的心得体会)


相关热词搜索:路亚游 路亚 何氏 心得体会 心得

上一篇垂钓宝典:路亚雷强漫谈:雷蛙的改装DIY
下一篇垂钓宝典:钓鱼之感悟与效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