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熟玉米粉捏成团装钩,甜点的,中午钓浮中下层。
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在山高谷深、大海环绕的宝岛,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台湾少数民族分为十几支族群,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各个族群风俗习惯差异逐渐显现,文化独特性也随之形成。目前存有自己语言和文化的有14个族群,总人数约50万人,包括雅美(达悟)、阿美、噶玛兰、撒奇莱雅、卑南、太鲁阁、赛夏、泰雅、邵、布农、赛德克、邹、鲁凯、排湾等。台湾也因此成为“人类学者研究的乐园”。
●阿美
阿美,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有近19万人,约占台湾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阿美人以渔捞和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天性和善而乐天,以其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著称于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居住区域北起花莲、南达恒春半岛的东部,幅员辽阔。依其聚居分布区域的不同,由南到北分为恒春阿美、台东(卑南)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峦阿美、南势阿美五大群落。
阿美,意指北方的人。阿美拥有独特的母系社会制度,男子实行入赘制,家产由女儿继承,家务大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子则负责以部落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男子集会所。男子集会所,具有严格的年龄阶段。阿美男性年满13岁就送入少年会所集训,每3年通过一次体能测试,直到22岁成年后才可以结婚,男子同时也负责部落防卫与公务。而为部落的公共事务做过贡献被免除劳役的年老男子,就会成为部落中受人尊敬的部落长老。阿美部落中严谨的母系社会制度平衡了男女之间的权利,也创造了部落内和谐的社会关系。
阿美部落毗邻山川大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族人依循农耕、渔捞、狩猎的季节不同,而举行岁时祭典。早期阿美有一系列关于农耕的祭仪,它们包括:播种祭、播种后祖灵祭、除草祭、收割祭、新谷入仓祭、新米尝新祭、丰年祭、求雨祭、求晴祭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部落农业生产的衰退,如今只剩每年7到10月间举行的丰年祭,以及沿海部落所举行的海祭,才属于阿美人传承民族文化重要的祭仪。
●排湾
排湾,是台湾少数民族中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屏东县、台东县。依其聚居分布区域的不同将其分为北排湾、中排湾、南排湾、东排湾四个群落。
排湾,意指祖先最早发源的地方。排湾的历史传说中认为,人类的诞生分别来自太阳、百步蛇、陶壶三种途径。其一是“太阳说”,相信人类是太阳所生的卵孵化而成的;其二是“壶生说”,认为阳光照射到陶壶,使陶壶破裂生出人类的始祖;其三是“百步蛇说”,认为人类是由百步蛇的卵孵化而成的。但无论传说中人的起源是什么,排湾人对百步蛇都是崇敬有加。
排湾人传统上是以狩猎火耕维生,其氏族制度是台湾少数民族最具典型意义的贵族社会。部落的领土属于一个或数个头目,头目则因为向平民征税,而必须承担抚恤孤寡、急难救助的义务。氏族内部实行长嗣继承制度,头目家的长嗣继承世袭头目职位,其余的子女若没有机会与其他头目联姻,三代以后就会变成平民。不过头目不能干涉部落公共事务,而是由平民阶级自治。因此,部落内部是不论阶级高低,由族人们推选年长者或贤达人士组成部落会议,选出干练的人担任行政领袖。头目虽是世代相传的地主,但部落实际的公共事务,则由平民自治推选出来的人进行管理。
排湾人依靠岁时季节的变幻举行不同的祭典。五年祭,是排湾最负盛名且仪式严谨的祭典,从迎请神灵开始到最后送灵仪式结束,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随着时代改变,目前这种仪式只能在屏东县来义乡、春日乡和台东县达仁乡土板部落中才能见到。
●泰雅
泰雅,聚居地从南投县浊水溪向北延伸分布到宜兰县和平溪为界,占据了台湾面积最广的山地,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居第三位的族群。泰雅,意指和自己一样的人。泰雅,分为赛考列克和泽敖列两大亚族,认定自己是发源于南投县北港溪上游的溪畔台地,传说在没有人类的远古时代,地上的巨岩突然裂开,从缝隙中走出两男一女,其中一位男性重新回到岩石里,剩下的一对男女结为夫妻,繁衍出泰雅族群。如今这座巨岩,仍然屹立在北港溪畔,成为泰雅人的圣地,族人称它为宾斯布甘。传说中,斯巴阳是祖先建立的第一座部落,紧邻于胜地宾斯布甘,后来因部落人口不断扩增,族人顺着北港溪而上,翻越中央山脉,经历了千百年的迁徙,形成今日泰雅人聚居地遍布在南投以北到宜兰辽阔的土地上。
泰雅的氏族制度是父系社会,以狩猎、火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文化简单原始,没有复杂的政治社会组织,只有一个称为“嘎嘎”的共祭团体。部落随着季节周期举行不同的岁时祭仪,每年9、10月泰雅各布部落都会举行嘎嘎祖灵祭的重要祭典。
纹面,是泰雅民族精神的象征,男女在成年后有纹面习俗。女孩要精通织布技巧后,才可以纹面出嫁。而男子必须学会狩猎并且外出征战,才可以纹面娶妻。在泰雅的家庭中,儿女只要成家,就得搬出去另立门户,最后只剩下小儿子在家奉养年老的双亲。这样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泰雅男性勇于离家开疆拓土的性格,同时也是形成这个族群分布辽阔的原因。
●布农
布农,是人的意思。布农族群根据不同的氏族,分为峦社、卡社、丹社、卓社、郡社等五大社群,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四大族群。
布农没有世袭的统治阶级,只有由族人选出的终身职领袖。领袖分为两种:一种是部落首长,是担任部落传统习俗的守护者,主持由各氏族长老和户长参加的部落会议,并执行会议的决议,通常也是各项祭典的祭司;另一种是部落的军事首长,由拥有战功、深谋远虑、甚至熟谙吉凶的长老担任,一经选出都是终身职,其儿子并没有继位的权力。
布农人是典型的父系社会大家庭,一户人家经常三代同堂,由最年长的祖父或叔祖父担任家长,伯叔辈即使婚后仍不分家,每对夫妻在屋内各自分配一间卧室居住,所有家人共同分工合作。如果分家,通常是要在祖父过世后,才能由伯叔辈主持协议分家。
“八部合音”,是布农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它是以八个不同的音阶构成柔美的合音,内容是祈祷小米丰收,又称“小米丰收歌”。而“夸功宴”则是在亲友欢聚宴饮时,大家转成一个圆圈,不分男女轮流走到中心,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并列举自己在一年内杰出的表现,公开夸耀自己成绩的欢庆宴会。这也是布农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布农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当中是唯一拥有自创文字—“农事历法图表”的族群,他们一年四季均依历法进行农耕、狩猎。许多祭典都是依附在农事祭仪中,例如射耳祭、小米播种祭等,都是布农人重要的岁时祭仪。
●太鲁阁
太鲁阁,源自古老的赛德克族系,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五大族群。太鲁阁人的祖先居住在合欢山西侧的浊水溪源头(南投)。传说在距今400年前,因为狩猎,他们的祖先越过了中央山脉来到立雾溪源头(花莲),迁徙至此的族人最后沿着立雾溪流域建立了新部落。1914年爆发的太鲁阁战争、1933年的雾社事件,让日本殖民者心惊胆颤,为了防范台湾少数民族的反抗,开始对各部落实施所谓的“山下移住政策”,他们陆续强制居住在立雾溪流域的太鲁阁族群迁到山下,才形成今天的太鲁阁人居住地。而太鲁阁人原先居住地的区域现今已成为知名的观光圣地——太鲁阁国家公园。
太鲁阁,意指山腰的平台或可居住之地。太鲁阁人是传统的狩猎火耕民族,和泰雅人一样,男女成年后都有纹面的习俗。传统社会组织,是由成员共同推举聪明正直的人担任领导者,对外代表部落,对内维持部落的安宁和谐,仲裁纷争。每个部落均有固定的猎区,猎区的保护是全体部落成员的共同责任,因此形成了部落男子共同承担责任的团体意识。
太鲁阁人的信仰,是以祖灵为中心的集体意识。巫师的医疗与祭司的祈福,是这个族群部落重要的传统习俗。太鲁阁人认为,所有的疾病、灾难,都是源自于鬼神责罚与触怒祖灵,因此必须经由对祖灵的崇拜来获得解决,其仪式的进行象征着与祖灵的沟通。为确保习俗(嘎呀)确实被部落族人遵守,部落内设立头目、祭司及巫师三个职位,执掌不同的权力,以便监督族人奉行习俗。每年的秋冬时分,太鲁阁人会遵循祖训,举行感恩祭,报答祖灵的庇佑。
●鲁凯
鲁凯,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依人口排名第六的族群。他们依居住地不同共分为三个社群,人数最多的是居住在屏东县雾台乡的西鲁凯群,分布在台东县卑南乡、金峰乡的东鲁凯群,以及居住在高雄县茂林乡的多纳、万山、茂林三社,各社群之间互不来往,语言上也自成一体。
“鲁凯”二字意指住在深山的人。鲁凯和排湾都属于贵族阶级的世袭社会,两族群的文化习俗很相似,差别在于排湾是长嗣(长男或长女)继承家业,鲁凯则为长男继承制,头目没有过问公共事务的权力,只担任最后的仲裁或调停者。部落公共事务,由各氏族的嫡系长者、受推崇的有威望的人、有战功的勇士来共同决议,也提供给平民阶级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鲁凯天性保守且敬重头目权威,强调社会阶级,贵族和平民彼此界限区分严谨。在过去,贵族与头目的服饰图案与装饰拥有专属权,平民除非经过头目同意,不得使用人头纹、百步蛇、百合花、陶壶等图案。除此之外,鲁凯和排湾一样,唯有贵族才能戴着插有大冠鹫飞羽的帽子,在数量上,头目三支、核心贵族两支、边缘贵族一支。百合花则代表了社会秩序与伦理,只有纯洁的少女与高贵的勇士才有资格佩戴。这些严密的礼仪和岁时祭仪,严格地制约着族人的生活与教育,使族人彼此间十分重视互助与团结。
每年8月的小米收获祭、丰年祭和11月茂林乡多纳部落的黑粟祭等,是部落依随着季节与生命周期举行的盛大祭典。
●卑南
卑南人主要居住在台东平原上,目前还存有历史悠久的八个部落,分别是知本、射马干(建和)、吕家望(利嘉)、大巴六九(泰安)、卑南(南王)、槟榔、阿里摆、初鹿(北丝尻),又称为八社,最近又增加了宝桑、斑鸠和龙过脉三座新部落,都位于卑南溪以南的台东平原上,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第七大族群。
卑南,是南王部落普悠玛旧地名的称呼。卑南起源传说有许多种,主要是由卑南社为主的竹子衍生的“竹生传说”,以及相传由太平洋登陆的知本社的石头衍生的“石头传说”。
卑南,拥有严厉的会所制度,“会所”在历史上曾对青少年施以严苛的斯巴达克式教育。会所不仅是卑南人举行祭典的地方,也是训练青年人的场地,它分成少年会所和青年会所。男子满13岁就要离家到少年会所集训,由成年战士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年满18岁后,再升级进入青年会所服役,担任防卫、杀敌的任务;年满22岁,才可以退役、结婚、养儿育女;35岁后,就可以参与会所内有关部落公共事务的讨论;进入50岁后,则成为受人尊敬的会所顾问或部落长老。从少年起在会所学习服从、忍耐,进行培养吃苦、勇敢精神的艰苦训练,造就了卑南男子骁勇善战的性格和精神。
卑南虽实行男子入赘、女儿继承家业的母系社会,但妇女的权力并没有涉及所有方面。氏族内仍然是男女各有分工,妇女的权力只限于家务事,已婚妇女想要处分财产,必须经夫妻一致同意才有效。每年12月举行的大猎祭是族群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岁时祭典。
●邹
邹,是台湾少数民族人口数排名第九的族群,他们以居住区域不同而分为三个语言各异的亚族群,居住在嘉义县阿里山的北邹群、居住在高雄县的南邹群、以及卡那卡那布群。
邹,意指人,他们是以父系嫡长为核心价值的耕猎族群。其部落组织是以设有“库巴”的大社为核心,大社是居住着各氏族的嫡长家庭,小社则是各氏族分出去的庶系家庭,每一大社都有一位世袭头目,部族所有事务,都由各氏族最年长者主持。
库巴,是氏族男子集会的专用场所,也是邹族群的圣地,过去男性年甫弱冠,就需离家到库巴集训,接受文化、历史、技艺、狩猎的训练,使其成为捍卫部落的勇士。集会所是大社的政治中枢,部落大事是由世袭头目召集各氏族长老在集会所议决,也是负责战士培训与指挥的场所,严禁女子进入。目前仅余达邦、特富野两个大社。
邹,传统习俗中以“服役婚”的风俗最为独特。男子婚后要在妻子的娘家义务工作三年以上,以充当聘金。女婿的服役期的长短,在婚前就已经由双方家长谈妥。战祭,是邹人的传统祭典,战祭最重要的意义是勉励邹人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生命来保护部落,并祈求战神降临保佑。从祭典的仪式流程和歌舞中可以发现,邹人已经将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秩序安排得非常清楚,同时祭典也是维系部落伦理、规范、精神、战斗力的一大支柱。战祭每年在达邦社、特富野社轮流举行,祭仪一般是安排在阳历2月15日前后,它也是邹人延续文化传承重要的岁时祭典。
●赛德克
赛德克,在赛德克语中意指“真正的人”,因其文化习俗与泰雅相似,自日本侵占台湾时起,就一直被归属为泰雅的亚族群,直至2008年4月才被确认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第14个族群。
赛德克发源于南投仁爱乡的浊水溪上游,并在此分成德克搭雅、都达、太鲁阁三个最早的社群。大约18世纪,这三个社群因为人口增加、土地不敷使用,各有一部分人翻越中央山脉,迁徙到花莲县境内,形成了居住在南投仁爱乡的西赛德克,以及居住在花莲县秀林、万荣、卓溪乡的东赛德克。每一地方族群之下又各分成三个社群,共有六个社群。其中东赛德克德鲁固群已在2004年另划归为“太鲁阁”族群。
赛德克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是重视男猎女织的分工,也拥有纹面成年礼及严守祖灵禁忌等传统习俗。部落是最基本的自治单位,属于没有世袭头目的平权社会,由领导能力强的人出任部落领袖,狩猎、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担任领袖。当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时,则是由长老会议决策,部落组织对内具有保护功能,对外则负有与其他部落保持联络的责任,是一个同地域联盟共利的团体。
赛德克也拥有与泰雅族群类似的兼有宗教和互助性质的“嘎嘎”团体,只是赛德克语称之为“嘎呀”。赛德克的嘎呀成员几乎都属同一部落,很少出现泰雅那种跨部落的情况。同一个嘎呀的成员之间,有共同从事祭祀、协助参与复仇、集体分摊赔偿的义务,而且“嘎呀”也可解释为部落的习惯法或传统禁忌。
●赛夏
赛夏,意指人。赛夏族群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和苗栗县南庄乡、狮潭乡,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排名第十的族群。根据赛夏口传历史,祖先是从“乌比喃布嗡”大霸尖山发祥地下山,顺着溪流四处迁徙,大约在400多年前,北起桃园、南达苗栗的丘陵及海边,都曾经有赛夏的部落。后来因为泰雅祖先沿着中央山脉北上,占领了赛夏人的深山猎场,加上平地汉族移民的双重夹攻,让赛夏人口因为争战而迅速减少。据1906年的人口统计,赛夏只剩下了737人。在清光绪年间,大规模地汉族移民,迫使赛夏人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
赛夏实行严格的父系社会和极严谨的姓氏社会组织,族内大事,由各氏族长老议决,这种氏族制度称为“长老共议制”。家族以男性最年长者为尊长,地位崇高,女性地位低微,寡妇或离婚的妇女必须重返娘家,离婚妇女的儿女则属于夫家。历史上,赛夏女儿一旦嫁给平地人,就丧失了族人身份,即使日后归来,也不能与本族群的人共食或同居一宅
。
赛夏岁时祭仪,由每个姓氏家族执掌不同的祭典,如:矮灵祭、祈天祭、姓氏祖灵祭、敌首祭等,都是赛夏人依循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与岁时祭仪所举行的祭典。由于很少受外来宗教的影响,祭典仍保留了原始模式的祖灵禁忌和巫术,因而也是台湾少数民族祭典仪式中保存最为传统和完整的祭祀活动。
●雅美(达悟)
雅美,现在也称达悟,是台湾少数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也是唯一没有猎首和饮酒的民族。他们居住在台湾以东的兰屿岛上,分为红头、渔人、椰油、东清、朗岛、野银六座部落,目前是台湾少数民族人口数排名第十一的族群。
雅美,意指北方,也有人的意思。雅美氏族社会实行男女分工的父系社会,男性负责捕鱼、建筑房屋、制造工具,妇女则负责织布和耕作,没有头目制度。一个部落只有两三个最早创立部落的氏族,而这些氏族最嫡系的长老,就成为这些氏族的族长。在部落内,还有其他的领导人物,例如每一组捕鱼团的船长、善于制造各种工艺的师傅,都是部落里具有专业影响力的领袖人物。
雅美人的财产由儿子继承,在双亲过世后,家屋的建材拆下后由兄弟平分,但是长子可以取得旧屋的土地,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屋顶主梁,女儿最多分得母亲的私人遗物。不过,雅美妇女的地位并不低,反而比其他父系氏族的少数民族拥有更多权限,例如:妇女可以自由嫁到别的部落,可是男士却只能在自己的部落物色结婚对象。
兰屿岛四面环海,海洋资源丰富,因此他们发展出独特的海洋文化。他们所居住的地下屋,是雅美最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以石头、木头搭盖而成。雅美人对鱼的认识,可谓台湾少数民族之冠,如男人鱼、女人鱼、还有父亲健在的孩子就禁食的老人鱼等。诸多的岁时祭仪和习俗,随着飞鱼的鱼汛不同而举行不同的仪式,螃蟹祭、小米丰收祭、以及每年3至8月所举行的飞鱼季等,都是雅美人重要的岁时祭典。而10人拼板舟完成后的新船下水仪式,更是雅美人最具魅力的传统文化盛会。
●撒奇莱雅
撒奇莱雅,原来被划属阿美族群的一支,称为“奇莱阿美”。目前是台湾少数民族人口数排名第八的族群。撒奇莱雅意指真正的人。花莲,古时曾称作奇莱,就是从撒奇莱雅人自称的谐音而来。撒奇莱雅最早为人所知,是明朝崇祯5年(1632年),1878年撒奇莱雅联合噶玛兰加礼宛社、竹窝宛社反抗清吏,后被清兵击溃,史称“加礼宛事件”,此后全族散居在台湾各地,开始了他们128年隐姓埋名的流浪生活,直到2007年1月17日才被确认为台湾少数民族中的第十三族群。
撒奇莱雅,是最早居住在花莲的居民,他们共有五个主要部落,花莲市主布部落、瑞穗乡马立云部落、寿丰乡水琏部落、丰滨乡矶崎部落,及新城乡北埔部落。其语言自成一体,与阿美各族群都不相同。虽然两个族群文化习俗类似,但是其与阿美最大的不同就是氏族内部实行的是不完全母系制度,即男性出赘后仍有可能回家分到若干土地和家产。
撒奇莱雅人随着季节变幻举行岁时祭仪,分为播粟祭、捕鱼祭、收成祭、收藏祭与丰年祭等,在成年礼仪式中的长者赐饭,是长者祝福未成年人的一种仪式,也是撒奇莱雅所特有的传统。每一次成年礼后,撒奇莱雅人对新进的年龄阶级成员,就要求他们在部落种植一圈刺竹,象征着保护部落。因此,年龄阶级与刺竹都被称为“部落围墙”。
撒奇莱雅人为了纪念在“加礼宛事件”中捍卫部落牺牲的祖先,在百年后的今天,部落以“巴拉马尔火神祭”祭祀仪式悼慰祖先英魂,警示后人世代传承族群精神。
●噶玛兰
噶玛兰,2002年12月成为台湾少数民族中的第11个族群,其人数比邵略多一些。噶玛兰,意指在平地的人,是台湾兰阳平原最早的住民。1632年,西班牙派兵攻打宜兰,以惩罚噶玛兰人攻击该国搁浅船只的行为,才让这个族群为外人所知。18年后,荷兰人用文字记录了台湾兰阳平原上36座噶玛兰部落的情况。由于长年纷战,这个族群最终迁徙至花莲市。1878年的加礼宛事件,导致族人再次流亡迁徙,流散在花莲和台东等地。目前这个族群主要居住在新城乡的佳里湾部落、丰滨乡的新社部落、丰滨部落、立德部落、矶崎部落和长滨乡的彰原部落、大峰峰部落,另有少数的族人仍居住在宜兰冬山河出海口的流流和加礼宛部落。
噶玛兰,早期是平埔族群的一支。这个民族性情平和,又因为居于水滨而喜欢干净,氏族内实行没有阶级之分的母系社会,部落祭司都由女性担任,头目是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内其他的公众事务,则由各年龄阶层的族人分工合作。家庭内,女子具有家产继承权和所有权,男子必须入赘妻家妇唱夫随。
噶玛兰人深信万物皆有灵,灵可分为善灵和恶灵,在举行祭典之前一定要举行仪式。最重要且保存完整的祭祖仪式,就是在年末举行的巴律令,但因区域上的不同有所差异。重要祭典还包括每年3、4月举行的海祭,以及每年8月举行的丰年祭。
●邵
邵,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族群,仅有603人,昔日被归类为邹,2001年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第十个族群。以前他们曾散居在南投县鱼池乡,分为审鹿、猫阑、田头、水里、眉社、水社等六大社,目前只剩下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旧称德化社)的伊达邵部落,以及水里乡的顶崁村、大平林部落,在台湾少数民族各族群中属于湖栖的渔猎族群。
伊达邵,意指我们是人。相传邵的祖先,为了追逐一头白鹿,意外发现这处美丽的桃花源,于是举族搬迁到日月潭畔展开新的生活,这就是邵人逐鹿传奇的故事。
邵人的传统社会组织,是由七大氏族组成的父系社会。氏族族长即为部落头目,为长嗣世袭制。部落事务采取氏族分工担任制,每一氏族领导者由该氏族嫡系最年长的男子担任,例如袁姓和石姓长老是部落头目、毛姓长老是部落对外战争的军事统帅等等,这种每一氏族担任固定工作的现象,被学者称为氏族分工制度。
邵人随着四季变幻举行岁时祭仪:狩猎祭、拜鳗祭、播种祭、祖灵祭。祖灵是邵人信仰的核心,家家户户供奉祖灵篮,放着历代祖先所穿的衣服,每年农历8月1日开始进行祖灵祭与各项祭仪,祖灵祭祭司全由女性担任,专门主持祭祷与祖灵沟通,具有尊崇的地位。祖灵祭,是族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祭典,除了祭祀最高祖灵,还举行祈求家户平安、四季丰收,举族歌舞欢宴庆祝新年的活动,包含祈福除秽、杵音敲奏,昔日还进行成年凿齿仪式。这种敬畏祖灵,服从祖先遗训的习俗,是传承文化与延续民族精髓重要的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