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钓鱼的技巧问题,经常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摆事实、讲道理,似乎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经常使钓友们无所适从。这些似是而非而又相互矛盾的问题,其实正是我们提高钓鱼技巧的关键。下面结合垂钓中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常见的矛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仅供钓友参考。
一、钓点的远与近?
传统钓大多数是长竿、钓远;而台钓几乎是青一色地短竿钓近。到底是钓远还是钓近,我的观点是要看水情和“人情”。水情,可以用谚语“清浅宜钓远,深浑宜钓近”来解释。这则谚语的内涵,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小人们的活动对鱼的干扰。以这个原则作指导,在清而浅的水边,只要水草丰富,照样可以不让鱼发现我们的行踪,钓近也是切实可行的。若考虑到温度对鱼的干扰,谚语“一日三迁,早晚钓边”,就只能适合夏秋的高温时节,冬天“早晚钓边”,只能是泡竿,几乎是没有鱼上钩。关于“人情”,简单地说,是人多宜钓远,人少宜钓近。个中道理不言自明。一般情况下,我对钓点的远近有一个经验公式,即:水深(米)×距离(米)=6,仅供参考。?
二、钓饵的粘与散?
台钓法强调饵的“雾化”效果,传统的主张钓饵耐咬。雾化、易散的饵,是和台钓的高灵敏度相适应的,耐咬的饵又同野钓的鱼情水情及传统钓法的相对迟钝相匹配。所以说,很难说钓饵是粘度大好,还是粘度小好。其实,上述说法是不严密的。台钓法并不排除使用粘饵,传统钓也并不排除使用散饵。传统钓中的蘸饵和包食钓,正是利用了易雾化的粉状饵诱鱼力强的特点。?
三、诱鱼与喂鱼?
画虎不成反类犬”,诱鱼不好成喂鱼。出现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诱饵的多少不合适;二是钓饵和诱饵的主次颠倒了,鱼更习惯吃诱饵。诱饵的多少应视水域的大小和鱼的密度而定,更重要的是随打窝的时间而定。提前打窝子,应多用诱饵;提前的时间越长,诱饵量应越大。没有时间提前打窝的,初到钓场打的第一个窝诱饵量要大,中途补窝,以包食钓和蘸粉钓为主。
四、钓边与闹窝?
在岸边近处的水草缝里钓鱼,不失为一种好钓法。不过,钓友们往往会发现,钓了几条鱼后,鱼就不大爱咬钩了,而窝子里却鱼星不绝。这很可能是鱼护距窝太近的缘故。因为水浅,鱼护沉不到水下,鱼在里面闹肯定会对钓鱼有影响。解决的办法,是将鱼护放远些。
五、细线的高隐蔽性和低强力?
解决这一矛盾,主要是熟悉钓场,选用适宜的钓线,最好是选用高档线。注意线的打结方式,钓组中,要尽量减少“结”的数量。因为,不论什么样的结,对线的强力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水草缝中钓鱼,线的粗细对垂钓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估计这是水草的茎麻痹了鱼对线的警惕吧。这种情况下,还是用偏粗的线为好。线的粗细还应同钩的大小相适应,否则就绑不紧,容易松脱。
六、高灵敏度与外界干扰?
一味地追求钓组的高灵敏度,在风浪和水流中就不好钓。此时最好将漂上调,使钓组“迟钝”,效果反倒好些。风浪和流水中的鱼摄食大胆,动作幅度大,钓组少许的迟钝,对钓鱼没有多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