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深水,不能钓底,如何钓鲤鱼和鲫鱼?
野钓环境复杂多变,既有天气原因,也有水体的因素。正如钓友的问题,如果野钓河流、湖泊水太深,扬竿、提竿等均不方便,另外鲤鱼、鲫鱼属于底层鱼,更喜欢在中下层水域逗留、栖息、觅食,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无疑加大了垂钓难度。但并非不能垂钓,笔者曾多次见到有钓友在深水垂钓鱼口佳,甚至鲤鱼、鲫鱼连竿的情况。那么如何具体垂钓呢?为更好、更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野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描述,具体如下。
1、垂钓天气要选择恰当、合适
鱼属于冷血变温动物,体温随周围水体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每个鱼种都有最适宜的水温,比如鲫鱼最适水温是15-25℃,在这个区间范围内活性最高、摄食最积极。当水温大幅度下降时,特别是冷冬,鲫鱼、鲤鱼在趋温性的驱使下,多向深水区、水草处聚集,所以此时选择钓离底或钓浮,显然不太合适。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气温适宜、水温在20-25℃范围内,这个水体温度对于属于底层鱼的鲫鱼、鲤鱼来说,活性高、摄食也积极,有游向其他水层觅食的动力。同时尽量选择气温稳定、波动性小的天气,鱼调节体温过程中,需要配合其他器官,不仅消耗大量能量,还有强烈不适感,摄食积极性会显著下降,所以量避免选择温差变化幅度过大的天气。
2、巧选、使用窝料,将鲤鱼、鲫鱼诱集至目标水层
恰当、合适的水温,利于鲫鱼、鲤鱼离底或上浮,但要把鱼吸引至窝点,并且长时间逗留在窝点,则要配合窝料的使用。红虫颗粒或酒米是常用的鲫鱼窝料,发酵的老坛玉米、小麦则更多用于诱集鲤鱼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颗粒窝料比重大,入水便沉底,显然不合适。所以为适应钓离底或钓浮的需要,需要选择粉末状、散落雾化佳的窝料,比如玉米面、豆饼粉末、豆渣,或者其他专门用于钓浮的商用粉末窝料。这种窝料比重轻,入水后缓慢下落,过程中不断雾化、散落,窝料分子在窝点各个水层扩散、传播,将周围水域的鲫鱼、鲤鱼诱集到设定水层。因缺少中颗粒成分,也避免将鱼引至中下水层。
3、饵料选用有技巧,雾化、味型、适口性要突出
鲫鱼、鲤鱼属于杂食性鱼,蚯蚓、红虫、小麦、玉米、米粒,以及各种味型的商品饵料,均能能摄食,但都有适用的水体环境,在钓离底或钓浮的环境下,显然不都合适。结合前文窝料的使用特点,建议选用适口性佳、能雾化的商品饵料。相比用于钓底时的饵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雾化,但雾化不宜过快。钓浮显然饵料比重要小、轻,钩饵入水后就位时间较长,如果雾化太快,留给鱼吃口的时间太短,不利于鱼的摄食。饵料缓慢雾化,在钩饵下方形成柱状雾化带,刺激鱼的视觉,也利于鱼的捕食。二是因需要窝料的配合,为突出饵料,便于鱼发现摄食,所以要求饵料的味型、适口性要强于窝料,做得更精细、醒目,这点需格外注意。
4、垂钓方式有技巧、策略,尽量兼顾各个水层
前文提到,投掷的粉末窝料,分布在各个水层,很可能每个水层,均有鲫鱼、鲤鱼逗留、游弋的身影。所以为建个各个水层的鱼,提高吃饵、中鱼比例,这种情况下行程钓法、飞铅钓法是两个经典应用。飞铅钓法,即上移铅坠至距离8字环10公分或15公分的位置,或者极端情况下,铅坠紧靠浮漂的下脚,这样相当于延长了子线的长度。钩饵入水后,饵料缓慢下落,延长了穿越各个水层的时间,给鱼发现饵料、吃饵留出充足的时间。再者钩饵缓慢下落的过程中,类似于在水中自由下落的小虫,动感十足,加之对鱼视觉的刺激,很容易吸引鲫鱼、鲤鱼的注意,进一步利于鱼的捕食。
5、饵料、窝料使用注意频率
钓离底或钓浮,不同于钓底,窝料能长时间在水底留存,钓浮的粉末窝料,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补充,很容易被鱼群吞食干净,而游动离开,所以打窝要注意频率、节奏,保证时刻窝点有窝料的存在,特别鱼口明显减弱的情况下,要及时补窝。但也要注意用量,不至于鱼吃得太饱,忽略饵料。同理,饵料也要注意频率,通过有节奏的扬竿、提竿,使窝点鱼群时刻处于兴奋、积极摄食的状态,提竿上鱼频率。
写在后面本文从垂钓天气的选择,到窝料、饵料的使用,再到垂钓的方法技巧分别做了描述,通过这些工作只能说获得高渔获的几率更大些。钓鱼是系统工程,资源是首位,除去本文所讲的这些内容外,像钓鱼人的提高技巧、饵料搭配的细节,对浮漂动作的理解等,均能影响最终的渔获。钓鱼人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因多通过实战总结经验、技巧,相信不久便有更好的渔获。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