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路亚运动在中国盛行的发展,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水库、湖泊里有了BASS的身影,无论是山地水库、山地湖泊、丘陵水库、丘陵湖泊、还是平原水库、平原湖泊,我们对这些“水库型、湖泊型”钓场的作钓模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与之相对应的作钓策略。
然而有这么两种类型的钓场,它们在国内并不多见。在这里,影响作钓好坏的各种因素也是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捉摸,但是对这两类钓场加以研究就能发现它们独特的魅力之处。没错,我所指的便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河流型钓场以及湿地型钓场。
不同类型的钓场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河流型钓场和湿地型钓场的特点更是十分显著,一旦我们把握住这两种钓场的专属特点并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处理,那么在作钓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与疑惑就会迎刃而解。那么下面我以北京龙湾湖国际路亚基地(河流型钓场)以及京津新城清水湾国际路亚基地(湿地型钓场)为例配合讲解我对这两类钓场特点的思考。
首先,我们谈一谈河流型钓场,在这种类型的钓场里作钓,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呢?
1)水流
毫无疑问,这也是河流型钓场最大的特点。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水流的存在,因为它是我们作钓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在北京龙湾湖国际路亚基地作钓的日子里对很多信息进行过收集整理,通过控制变量对比研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如图1所示,在两个表中包括水温、阳光、气压、位置等众多因素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唯独操控饵游动的方向是相反的:第一天我由上游向下游方向作钓操控拟饵,第二天我由下游向上游方向作钓操控拟饵,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细微的差别,最终导致了鱼获数量的天壤之别,而且随后的几次测试结果都是如此!但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想必大家都知道鱼在较快流速的水中都是顶着水流游动的,一旦钓场里出现了较为强烈而且流动方向较为稳定的水流时,绝大多数鲈鱼的体位都会与之相对应,即头部顶着水流游动。以北京龙湾湖国际路亚基地为例,如图2所示:
左侧的上游有比较强烈而稳定的水流向右侧的下游流动,所以河道两岸以及中央地区的多数鲈鱼都是头朝左,尾朝右的。当拟饵从上游向下游方向操控时,即顺流操控,往往拟饵是迎头冲向鲈鱼的,而鲈鱼本能的第一反应不是捕食,而是会选择先躲开,然后观察移动物体的运动。
对于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动物而言,任何径直冲向自己的物体都是危险的,只有先避开后才能再做下一步判断,就好比肉包子打狗,我敢说狗的第一个反应绝对不会迎着包子上而是先躲开然后看清楚再去吃包子。
同样的,对于鲈鱼亦是如此,但是这时大多数鲈鱼不会进行追击捕食,因为顺水追击捕食饵鱼是鱼类最不喜欢干的一件事,快速而强烈的水流不仅对鱼鳃会造成损伤,而且很难使自己的身体在快速流动的水中保持平衡。但是若将拟饵从下游向上游方向操控,即逆流操控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当鲈鱼看到一个拟饵从身后游向前方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的追击上前发动攻击,它会认为是猎物在逆流觅食或是逃窜,从而引发BASS强烈的攻击欲望,这也符合自然界食物链中“前面跑,后面追。”的特点。因此就解释了为什么拟饵从下游向上游运动的时候会获得更多的鱼口了。
水流不仅对鲈鱼本身的体位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对拟饵的运动更是有着深深的影响。当我们逆流操控拟饵时,拟饵往往由于水流的原因在与岸边为参照物相对静止时能做出平时只有操控才能做出的动作,借此我们可以以较慢的速度操控拟饵,这样不仅使饵的泳姿在低速就能达到理想状态,同时也可以留给Bass足够的反应时间与攻击时间。
可若顺流操作拟饵就困难多了,当我们将拟饵抛出后,拟饵会被水流往回冲,但是本身没有丝毫的动作,我们只能用更快于水流速度的操作速度来控制拟饵以求达到理想中的泳姿,而这导致的结果便是拟饵在水中的运功速度非常的快,留给鱼儿们捕捉的时间少的微乎其微,可谓是从眼前一闪而过,所以没有咬口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此之外,水流也会对鲈鱼所在的位置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河流中生活的鲈鱼并不是时刻都与水流对抗,它们也会不时的寻找地方休息、调整待获得充足体力后再次回到主航道里寻找觅食的机会。但是,若在鲈鱼们栖息休息的地方以细腻的手法操控拟饵作钓是否依旧会得到咬口?答案是肯定的。
在河流型钓场里,几乎所有能躲避湍急水流的地方都会成为鲈鱼停驻、休憩的场所,这也是河流型钓场的一大特点。如图2所示,在靠近上游主航道的南侧有一片大面积的水草区和荷花区,很多鲈鱼就藏在水面荷叶的下面栖息,而且多数是紧贴荷叶、水草悬浮,因为障碍区里的水流要比明水里小很多,所以很多的鱼都会因体力透支在此休息。
我们在作钓这片区域的时候可选择的方法其实蛮多的,用BASS蛙、swimbait等在障碍区的水面上通过细腻的手法进行作钓、使用无铅钓组将拟饵抛到障碍的间隙下沉呈现在鲈鱼眼前等等很多方法都可以应用,但是所有的技术都应该遵循一个字:慢。一次我使用spinner bait以较快的速度作钓荷叶区障碍的外檐,结果没有获得任何咬口,但是当我降低操作速度时,瞬间就有BASS入账了。由于河流型钓场的障碍区里往往生活的都是体力不太充沛的鲈鱼,所以若以过快的速率操控拟饵会导致众多鲈鱼跟不上拟饵游动速度甚至直接放弃攻击。这也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当然,在整个钓场的下游,如图2所示,即崖壁以及下游拦水坝附近也会有很多鲈鱼在那里聚集。强烈而又稳定的水流将水中的浮游生物推向了那里,越来越多的饵鱼到那里开始觅食,从而引发整个钓场食物链位置的移动,所以在这样的位置鱼型饵往往能大发神威。
在崖壁处,很多鲈鱼会紧贴并平行于水下结构游动寻找饵鱼发动攻击,所以崖壁区域也是我们作钓的重点区域。但是与一般水库、湖泊类钓场崖壁下的鱼有所不同的是,在河流型钓场崖壁下的BASS往往所处的水层比较固定,我们在作钓时不妨先尝试用垂直于结构的的拟饵(如Rubber Jig等)作钓,进行鱼层分析,待找到合适的鱼层后改用平行、紧贴于崖壁的作钓方式,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偏好使用合适水层的抽停饵,因为抽停饵在某些时候不仅给鲈鱼最大程度上的视觉刺激挑逗起他们的摄食欲望,而且留给他们足够的攻击时间,所以在这种河流型钓场的崖壁下我频频钓获大鲈。不仅仅是崖壁,在最下游的拦水坝附近,使用高效作钓饵的效果依旧会很好。
在一般河流型钓场下游拦水坝的前方都有那么距离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泥沙底浅滩,有些是因为天然水流长期冲击河道而流到下游堆积的,而有些是人工形成的,而这样的区域我们更应该重视。在这片以泥沙为底、水深较浅的区域,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作钓,无论是top water、crank,或是jerk bait都会获得不错的效果,但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spinner bait(后文我会解释为什么喜欢在此处使用复合亮片)。
还有一点我们也要关注,因为下游拦水坝的浅滩都是泥沙质地,所以往往在坝头两侧的水中会长一些出一些水草,而这里往往是河虾躲藏的最优场所,当然BASS也知道这个“五星级餐厅”,此时我们不妨在此花费一些时间作钓,肯定会有很理想的效果。综上所述,水流因素是河流型钓场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特点,在这类类型的钓场里作钓,我们必须时刻把握好水流对整体作钓环境的影响,并加以分析。
2)光线
在考虑完水流对河流型钓场的影响之后,我们该说一说光线了。光线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光线射入的方向以及角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鲈鱼对拟饵的攻击与否,由于河流型钓场的水色往往较清、深度往往较浅,所以水下的鲈鱼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拟饵的一举一动。当天空晴朗,光线充足的时候,我们就要关注以下三点了。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向阳逆光抛投。当我们将拟饵向太阳方向(即逆光方向)抛投收线作钓时,拟饵的运动方向却是是顺光的方向,光线照射在拟饵上使拟饵的轮廓、颜色都变得格外清晰,周围被吸引的鲈鱼会清楚地看到拟饵的运动,从而准确的发动攻击。
但是我们要是背着太阳,顺光抛投的话效果就会差很多了,拟饵在水中是向着光源的方向运动的,此时在拟饵后方追击逆光而行的鲈鱼会看到拟饵是一个黑色、模糊的物体,因为光线比较刺眼了,很多时候Bass会被阳光晃的“晕头转向”,对拟饵的运动以及位置的判断也会出现误差,从而导致miss。这就好比人一样,顺光的时候我们都能看清自己前方的物体,但是逆光的时候会觉得阳光很晃眼,什么也看不清。
其次,我想说的是:多尝试光线反射饵。在前文中,我说过在河流型钓场出水口的浅滩处喜欢用spinner bait作钓,它那和别的饵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揭晓答案。我之所以使用spinner bait作钓浅滩的原因是因为在河流型钓场里,它不会像其他硬饵一样原本的性质被改变。
说的通俗一点:以crank为例,crank之所能在很多时候发挥其为威力,跟它本身所产生的扰流是分不开的,很多的鲈鱼并不是看到crank才发动的攻击,而是被它运动起来所产生的扰流吸引的。但是在这种河流型钓场里,很多微观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于河流的水流强烈,饵本身运动所产生的扰流就不那么规律甚至被抵消了,所以crank本身的一大诱鱼“法宝”此时就不灵验了。但是spinner bait却不同了,它本身就不是一款扰流性质的饵,而是通过旋转的亮片反射光线吸引Bass前来。
第一,水流几乎不会对它有任何的负面影响,它可继续发挥其特点。第二,较清的河水会使spinner bait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由于光线的照射,它反射出的光芒可以吸引很大范围内的鲈鱼发动攻击。所以spinner bait在河流型钓场中不仅没有丧失原本的特性,而且保留并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这便是我喜欢使用它的原因。当然类似的亮片、旋转亮片等饵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最后,我们应注意的便是:保持作钓距离。人们常说“水清则无鱼”,但是我更想说的是“水清吓跑鱼”。水清不一定意味着好事儿,若再加上通透的光线照射,那么在河流型钓场中作钓就显得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我们如果离标点过近,由于光线的照射,我们自身的影子就会映衬在水中,从而就会吓跑标点里的鲈鱼了。假如平日里我们在一般的水库、湖泊中作钓的极限距离不能低于10米,那么在阳光充足、水质清澈的河流型钓场中我们至少要不低于15米甚至20米的距离。鲈鱼可不是傻瓜,他在水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所以保持适当的作钓距离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在河流型钓场中光线对饵的颜色、鲈鱼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此我就不具体细说了,但是我们在分析光线因素的时候一定要与水流等主要因素结合起来分析,这样才会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河流型钓场总结:在河流型钓场中,水流是主导因素。水流不仅对鱼的体位、所处的位置有着明显的作用,更是影响整个钓场生物链的改变。而光线因素主要影响的是鱼的视觉,应多尝试光线反射型拟饵以及保持作钓距离。
了解这么半天的河流型钓场,那下面以天津清水湾国际路亚基地为例,再让我们看看湿地型钓场要注意的特点吧!
1)风
正如同水流是河流型钓场的最大特点一样,风是湿地型钓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细说风这个因素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谈谈另一个话题:新鱼和老鱼。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开放了多家盈利性钓场,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钓场里投放的“新鱼”和之前投放的“老鱼”之间的差别,因为风在它们身上的作用很多地方是不同的。
先说新鱼,新鱼由于长期养殖,在习性、体能上与老鱼有着很大的差异,新鱼的体能、力量往往比老鱼弱很多,所以在与风的对抗中它们通常不占什么优势,只能寻找风力较小的地方躲藏,但是老鱼就不怕了,因为长时间在钓场内生活,它们不断地锻炼,野性增加,已经逐步能与这些外界的自然因素对抗,所以在风力较大的地方它们依旧能够长时间的停留、摄食。在清楚这一点后,我们可以继续探讨风的影响了。
湿地型钓场的水深往往较浅,水下又很少有能留住鱼的结构,但是到处都是水草、芦苇这样的障碍,所以作为一个稍微有点Bass Fishing经验的爱好者而言,基本上都知道障碍区是绝佳的猎鲈场所,因为这样的障碍不仅能为鱼儿庇护,更是一个有着复杂的食物链变化、一个绝好的食物源地带。
但是这么大面积的钓场沿岸全是障碍,我们又应该主要作钓哪些地方呢?此时,我们便应该考虑:风。风吹动湖面的水,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变化,但是风却不像河流型钓场中的水流那样大小、方向稳定,而是一年四季都在变换着,所以这也是湿地型钓场的作钓难点和重点。
首先谈谈春、夏两季的情况,如图3所示:
在北方的春季、夏季时常刮起东南风,在加快万物复苏、让人们感到一丝凉意的同时,却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湿地型钓场里Bass所处的位置。如图3所示,整个钓场的主体水域也是风力最大的地方,即大风地区,钓场西北部的水域也是整个钓场风力最小的地区,即微风地区。
沿岸不少地方都用了不同的颜色做标记,红色标出的沿岸代表背风岸和无风岸;黄色标出的沿岸是迎风岸;蓝色标记的沿岸是入水口沿岸。先说红色标记区,这些沿岸茂密的障碍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也可以说是受风干扰最小的地区,我们通常可以在此地区钓到新鱼,因为新鱼在这里生活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体力与风对抗,当然老鱼也会有,但是数量不会有新鱼多。
再说黄色区域,这里是老鱼的“地盘”,可以说风是这些老鱼们的好伙伴,风吹动水面带动了整个食物链的移动,在黄色标记的迎风岸有着大量背风吹来的饵鱼,那些早已适应钓场环境的老鱼们当然会光顾这里进行捕食,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钓上来的老鱼会比新鱼多一些。而画蓝线部分的入水口沿岸,可谓是夏季的兵家必争之地,不仅水温低、含氧高,这里也是水面上风的尽头,同样有大量饵鱼在此活动,这里也是鲈鱼夏季栖息的首选,所以应是夏季最理想的作钓位置之一 。
但是这仅限于非长时间持续性风向,若是整个钓场连续几天都一直在刮风的话,情况也许又会有所不同了,无论是新鱼还是老鱼都会受到风的影响,我们此时更应该从宏观来看,去寻找整片的无风区域选取作钓。
如图3所示,当我们遇到连续几天都刮东南风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西北方(阴影区域)作钓,这里是整个钓场的下风口。刚刚被风吹过来的鱼会集中在这个区域内活动,由于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鱼此时不一定会立刻游进障碍,它们往往会将头顶着风的方向贴在航道的底部甚至悬浮。此时我们不妨使用crank、VIB等硬饵在航道中作钓,并且经常会有连竿的情况出现。
再让我们看看秋冬两季来临时,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吧!如图4所示:
红色和黄色标记区依旧分别代表着背风岸和迎风岸,而绿色标记区则是迎风湾。冬季由于风向从东南风转向为西北风,所以背风岸和迎风岸基本上与原来的位置互相交换了,但是随着水温的不断变凉,鱼的新陈代谢减慢,身体开始变得僵硬活动量减小,若是再赶上连续强烈的西北风吹的话,恐怕它们就没有什么力气再顶风游动了,此时我们也要注意下风口的迎风湾,在冬季,很多鱼都会被风吹进这个湾子,不仅仅是鲈鱼,更有饵鱼。不仅如此,不少在钓场南部一些迎风岸捕食的鲈鱼会将最近的一个迎风湾作为自己的栖息场所。所以冬季在这样外宽里窄的迎风湾里作钓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在湿地型钓场中,风的大小以及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鱼所存在的位置以及整个钓场中食物链位置的变化,当我们分析“风”这个因素的时候我们必须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分析、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相对精确的结果。
2)温度
温度是个永恒的话题。由于湿地型钓场水深的较浅,所以钓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即水温更易受气温变化而变化。当寒冷的冬季到来时,在一般的水库型钓场中生活的BASS可以游到水温较高的主体水域中的深水区,并在那里栖息度过漫长的冬季直至春季。但是这一切在湿地型钓场中就不同了,湿地型钓场的水下往往像一个“平底锅”,几乎没有什么结构能供鱼藏身,所以我们往往在冬季作钓时没有什么思路。但是湿地型钓场的特点也在于此,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探索。
在湿地型钓场的冬季,我不否认有一部分鲈鱼会试图去寻找所谓的“结构”或者悬浮,但是只要湖面没有封冻,依旧有一大部分鲈鱼会继续躲藏在我们反而认为不可能的地方:沿岸的芦苇里。冬天按理来说水面的温度应该是最低的,可鲈鱼为什么会在芦苇里呢?
想必不少钓友在高中学过生物课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对于植物而言,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而呼吸作用则是全天都在进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释放能量的,其中一部分能量被用于植物的生长,而另一部分则被释放到植物体外。
别小看这一点点的能量,若是在一片水域中成千上万株植物都在释放能量,那么这片水域的温度就会升高。不仅如此,一些植物在水中的根部由于某种原因腐烂分解的同时也会提供能量,这也会影响周围的水温上升。所以说如果我们在明水面上测量的水温是6度,那么在芦苇障碍中的温度就会有可能达到7度。因此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冬季湿地型钓场的沿岸芦苇里依旧能钓到不少鱼的原因了。
我们在关注沿岸的芦苇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钓场中的航道。航道对于任何鱼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位置,在湿地型钓场中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一般水域中都存在着水温层,不同的深度、不同的位置的水温会有差别,而这种水温层往往比较规律,水平分布均匀,垂直界限明显。
但是在湿地型钓场里这样状态稳定的水温层几乎消失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不规律的水温团,即冷水团和暖水团,在这种水温团的周围和内部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对温度较为敏感的鲈鱼。这些变化多端的水温团我们可以在鱼探中发现他们的踪迹,而他们多数出现在航道的中心。
暖水团与冷水团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当我们在冬季发现一个暖水团或在夏季发现一个冷水团后,我们都可以实现贯穿性的作钓,例如使用悬浮的抽停饵抽停在暖水团中间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引起鱼注意的同时,也为鱼发动攻击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当然,不仅仅是jerk bait,像drop shot、rubber jig等钓组在这种暖水团中作钓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前提是得找准暖水团的位置、形状以及它的状态。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我们在考虑温度因素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标点,很多时候是否对这些“特殊”的标点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会决定着渔获量的多少。这些标点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的温度通常与其他位置的温度不太一样。
以天津清水湾国际路亚基地为例:在基地东北侧的沿岸处有一段距离几米长的石头人造台阶;在西北角的大湾入口处有一个不到3米宽的由石头堆成的窄通道;在南部一个尖角外的延伸处的底部有一片碎石区……是的,在湿地型钓场中我们若能发现一些由石头、岩石构成的标点,往往就是福音,因为石头的比热容小,即冬天石头吸收阳光后升温快,周围的水温也会相对较高,当然很多鱼就愿意停留在此处了。所以对水下环境相对单一的湿地型钓场而言,很多能对温度起着影响的标点也应是我们作钓的重点。
湿地型钓场总结:在湿地型钓场中,风是主导因素。风不仅会影响鲈鱼在钓场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也会影响食物链位置的移动,所以我们应酌情选择迎风岸与背风岸作钓。而在温度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水库不同,冬季湿地型钓场浅水沿岸的草区温度反而更高,其次航道中存在的温水团以及其它能对温度有影响的特殊标点我们也需关注。
河流型钓场与湿地型钓场的魅力是无穷的。时至今日,这两个钓场中依旧有着众多谜团在等待我们一一解开。但是我相信正如毛主席的《矛盾论》所言:“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河流型钓场中,水流便是主要矛盾;在湿地型钓场中,风是主要矛盾。我们若能把握好水流和风这条主线,那么其他分支问题也就会一步步解决了。
路亚在于探索,更是在于思考。不光光是河流与湿地,还有许多类型的钓场在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其中的奥秘。希望广大钓友能与我共勉,我们定将路亚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