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谓“系统”就是在你所要追求的定位标准(针对性的),面对单项、所设置指标。去达到目的而精心组配的钓具组合——这个系统组合的标准是根据上述、个人自身内在条件及习惯性而量身打造的。“系统”主要指钓竿、钓线、线轮、整体搭配合理化,实用性需面对的钓组(包括硬饵)、对象鱼——去提高做钓效率。有了这个系统,钓组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在实战中通过细节的变化,会感悟到手中的系统在整体搭配上为什么要强调它的合理性,而不单说只有这样的系统规范化方能钓到鱼,问题 是我们将以何种方式来提高效率。一直以来我想关于系统的组配,在我们这个群体里都还在探寻、完善,从而追求最具有实际用途的利器。那么一个系统的组配牵系 着你的目标,用这个系统去达到你想设置的预期效果,去实施完成做合过程。
我们完成一次做合的前提,首先要有信号的传递,这个信号的来源在反馈到你手上的时候,给予你的是强是弱,都需要这个系统赋予,你才能通过这个信息源做出判断、做出决定。问题是你将如何来区别一个初始信号,分出真伪,那么这个系统就需要你来精心组配完善。
系统仿佛是一座建筑,而钓竿是这座建筑物里框架结构,围绕架构去铺设、分割区分每一处的用途及实用性。这所建筑物的设计者就是我们、是主导核心,让这所建 筑按你的思路承建,就需要在各方面加以体现及完善,建筑才能发挥功能。那么由此展开有了钓竿就需有钓线、线轮、钓组来为之铺设,如何去识别、解读?让我们 真正拥有一支随我所想、随我所用的“好杆”。就需要我们为之设计铺设。
钓竿是这个系统里的支撑,需要它来传达我们的意图并做到及时反馈。选一支luer钓杆我们要明确方向,目的希望它赋予你什么表现?用它达到哪些目 的?以什么对象鱼为主?针对怎样的钓场环境?这些方向都需做个定位。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这毕竟是所有钓者要走的一段路程,当接触了你才 会有心得和体会。
说到这让我想起在给新钓友推 荐钓竿时说到的:“一次性到位”,觉得这个说法有些欠妥。认真分析一下;它的概念、标准是什么?是否就是高价位的代名词?反思——曾经自认为一杆打天下的 想法被推翻,随着经验值的增长、概念的翻新、在历辛艰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是需要我们完善的,每个人追求方向及自身习惯的不同,那么需求就会有所不同。
什么 样的调性钓杆是适合自己需要的只有自己知道。如何拿你手中钓竿去完成你的期望值、用它赋予及表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量身为自己去打造。正因为我们在 luer钓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就更需要我们从luer最基本的方面去学习、引荐、推广。掌握luer钓法根基在我国才会普及延续。
钓竿是钓手在实际运用中意识形态的延伸,是钓手与钓竿结合的共同体,是每一个意识的传达与反馈。
当我们真正能识别出一支钓竿实际用途,你的方向自然会明确。顺这方向再来根据杆的重量及钓力值(lb)配线配轮。举例说:在购置钓竿中你的目的要钓黑鱼, 那么首先在你的轮廓里想到的是什么?雷杆——为什么?你会自然考虑它的钓力值适合在重障去实施做合,如仅依附钓竿在这方面给你作为那你就错了。
如上面说的 你要为之铺设,这个构架(钓竿)按你的设计已经形成(定位),就要为这所“建筑”划分、分割出区域来体现它们实际用途(作为),最后是你设想的这所建筑要 针对的是哪个阶层的群体面对谁(钓组)?这些都在围绕一个主题。
按你的思路去体现这个“建筑”(系统)实用性在哪?常规说雷杆为什么在选择钓线非pe莫 属?而abu的5系轮当受之无愧? pe线正因为它的零延展性及超强钓力值,与钓竿为之相匹更能适应这种重障区环境。在做合过程中需突出雷蛙难打入鱼嘴这一弊端,让零延展性的pe线加以弥补从而来改善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
而abu—5系轮吻合因线径过大而弥补其它线轮无法比拟容进,加上钓者因需暴力做合,而5系轮正因超强洩力值的有效跟进,这一套组合才在一些人心中得以认 可。难道说钓黑鱼非这套系统莫属?而其它系统就只能望而兴叹?并非如此。
一套系统的组合是要根据钓场环境(你生活的区域是否需要这样的配置)、气候影响、人为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压力,采取一种或多种针对性的系统调整。我们从上述所说分析,是因为草区的特殊环境让我们必须这样组合?还是因为雷蛙两钩的布局?或是黑鱼坚实的上颚?这样的组合是否效率很高?有了这些问题再根据你所生活的区域,定向选择系统组合才是“因地制宜”。
假如我们从草区中分割出亮水域(也是黑鱼常在亮水区攻击 的方位),在针对这样的环境组配系统或许更行之有效。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不妨将它们采取互补关系来调整—去提高效率(这个系统组合我在上期——钓组的搭 配与运用中有举例)。
眼下在我国大部分还是以翘嘴、鳜鱼、黑鱼、红稍、鲶鱼为主要对象鱼种,以岸钓为大部分群体,根据这一特点不妨首先考虑杆的抛投性、轮的顺滑度(抽象)。再 定位好后挑选杆的钓力值所适配的钓组(包括硬饵),轮的洩力值和线容量,最后是钓竿长度根据习惯性来为自己量身打造。
钓力值是根据杆体上标注的适配钓线(lb)数来识别它的强度,从这个数据的提供再来参考饵的适投范围(oz),依照这两个标注范围宽与窄分析杆身初始弯曲 度会在那个点,强度会在杆身那一段体现(也就是腰力)。以此推断它属那个调性(软硬程度)。
由于目前还没有识别调性标准可鉴,制造商自家标注。那么我们就 只有根据这支杆的强度范围、饵的适投参数加上标注的调性来判定,它能为你做什么?赋予表现力是不是你所要的期望值。有了上述定位方向在实践中去体会、磨合 加以调试。
通俗地说抛投性我们不妨就要考虑杆的调性,线轮的顺滑度,线径的大小甚至钓组是否在钓竿标注的数值(oz)范围,在这一基础上加上你自身的技巧就可以达到 目标。目标都已形成在针对鱼种个列上才会得以体现。
针对翘嘴我自己更倾向于使用ML调性的杆,钓力值6lb—10bl,适投1/8oz—3/8oz,配 8bl尼龙线,轮洩力值3kg(顺滑度要好,根据轴承数目多少判定),主要针对;minnow、spoon。为什么我要这样去组合?在主攻对象鱼方向确定 中,需根据对象鱼生活规律来锁定这一特性,采用互补关联将单列不足之处加以弥补,来提高做钓效率。
我们都观察到翘嘴的习性,攻击方向是由下向上,钩体在嘴 部外围刺入的现象很多,加上minnow硬质饵与三本钩的布局。从翘嘴的攻击方向分析,minnow遭到攻击时正口中鱼(上颚)是很少见的,大部分都在两 侧及下颚。
原因是minnow的升力在抬升、漂浮、扭动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变线规律,加上三本钩在minnow身上的布局,细想在minnow扭动状态 下,钩体运动幅度的偏离会不会带来一些影响?加上翘嘴由下向上攻击这个特点,minnow身形长度会不会横档人口?这些因数都会导致三本钩刺入的方位不确 定,是软组织还是硬组织不得而知,跑鱼的现象也会时常发生。
那么我们通过另一个思维,去改变这一局面,无论是在哪个方位钩体的刺入,都能将跑鱼现象降到最小化,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考虑系统的互补缺陷,从而来调整 这一弊端。考虑ML调杆是尽量使用小克度的luer(便于入口),通过8lb小线径来弥补抛投距离的不足,利用尼龙线的延展性及线轮洩力值的调整状态,释缓冲击力,减少因钩体嵌入软组织部位而降低跑鱼的几率。
同时6bl—10bl钓力值又能有效地控制较大个体,可以说个体大小都能兼顾做钓。所以在这方面我 们就不需视重障区、快速拖离、如RUBBER JIG那样,因钩条较粗,需要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将钩体刺入鱼嘴,去考虑钓杆钓力值的强度及线的延展性。大部分情景信号的出现似乎并不需要我在第一时间去打 中它,所以也就不会强调整体系统的传导性要不要敏捷。
而在手法运用上只需平收、扯动,spoon N字跳底,那ML钓竿足以能够赋予表现。如需快速点抽感觉杆梢力度略有欠缺,尤其在操作spoon让其表现出“之”步姿态时就有点牵强,如果单从 Point pumping(点抽)手法定位,就要针对性的考虑M调性就能得到补充(不信你可以用我们熟悉的钓竿大黄蜂HSC-662m调你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