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来临,日长夜短,白天阳光照射时间长,气温不断升高,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从垂钓的角度看,除了喜高温的鲢鳙等鱼类外,此时多数鱼在水里不舒服,蛰伏水底、少吃懒动,基本不摄食。我在伏天外出野钓,上钩的多为小型鱼,500克以上的鱼很难钓到,有时见钓位附近有鲤鱼跃出水面或拱泥冒出气泡,却不见它摄食上钩。伏天的鲤鱼(尤其是野鲤)很难钓,我觉得主要有三大问题:
1.天时和温度不利于钓鲤鱼。虽然鲤鱼适应环境和耐低温的能力较强,仅次于鲫鱼,但它15~25℃食欲旺盛,10℃以下和28℃以上很少摄食,8℃左右趋于停食。从垂钓情况来看,仲春到初夏和天气晴朗的金秋是鲤鱼最活跃的时段,上钩率最高,如“三月三,鲤鱼上河滩”“小麦黄,钓鲤忙”等,就是鲤鱼的适温需要和客观条件具备的结果。而炎热的伏天与寒冷的隆冬,鲤鱼处于生理功能的不适应期,钓获很少。
2.溶氧量不足。水中溶氧量是适温以外鱼类生存的又一个必要条件。由于水中氧主要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的溶解,同空气接触的上层水含氧量较高,中层水次之,下层水常处于缺氧状态,对常居底层的鲤鱼来说非常不利。而水中溶氧量是同水温成反比的(即水温越高溶氧量越少)但鱼的耗氧量则同水温成正比(即水温高鱼的耗氧量就多),这一少一多的矛盾在伏天经常出现。随着日照强度加大,出现闷热无风、气压低等天气,深水处的溶氧量少,鲤鱼萎靡不振,更谈不上摄食咬钩了。
3.鲤鱼的习性和行踪特殊。鲤鱼喜弱光怕强光,长期生活在暗淡的水底,视力不佳,伏天一般不到阳光下活动。鲤鱼独来独往,没有鲫鱼的群居习性。鲤鱼警惕性较高,有的鲤鱼凭嗅觉探知食物后,往往在窝外兜圈子,进窝后也是反复试探,很少一口将钩饵吞下,即使入口,发现饵中有异物也会立即吐钩。对于有吃钩被刺经历的猾鲤来说,在三伏天更是不易钓获。
针对以上伏天钓鲤鱼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希望对伏天钓鲤有所帮助。
一、天时
选择利于鲤鱼开口的温度及天时。可以钓早晚,避午间;钓降温、避升温;钓雨后、避雨前等。有一次气温略有下降,预报有短时雷阵雨。我到达钓场后乌云逐渐向库区上空移动,雷声震耳,有钓友见势不对就收竿回家,我看云层并不低暗,远处还有亮点,于是在水边泵房躲雨。半个小时后,云缝中射出几缕斜阳,我又重新布窝,守钓了一阵子,有1尾小鲤鱼和9尾鲫鱼入护,正应了“雨前莫下钩,雨后小丰收”的钓谚。
二、钓位
利用自然水域地形地貌,从中选择符合鲤鱼栖息、逗留的场所作钓位。例如:多钓大水面,少钓小坑塘;多钓铧尖处,少钓死旮旯;多钓深水区,少钓浅河滩;多钓流水,少钓静水……所选择的钓点,不仅要符合鲤鱼的生活习性,最好还要溶氧充足。
三、饵料
用饵投其所好,尽量使饵的形态、气味符合鲤鱼的食性,并贴近鲤鱼在水中经常吃到的动植物。伏天饵料以清淡为主,清淡的饵料同水中的天然饵近似,能使鲤鱼放松警惕,大胆吃钩;而过浓的饵料味道可能会刺激到嗅觉灵敏的鲤鱼,甚至导致鲤鱼不愿进窝。
入伏第三天,我在孟州市顺涧湖用酒布窝。连续拎上来几尾鲫鱼后,见一尾700克左右的鲤鱼在窝外观察“敌情”,却不进窝,我怀疑它是闻到了酒味不肯进窝。于是我提起钓饵甩到鲤鱼“亮相”的地方,不料钩饵一落水,鲤鱼就朝深水区冲去,它是受到惊吓才逃窜的。后来,听说鲤鱼是上游网箱破损后跑出来的,有些人头两天出钓大获丰收。于是我再到那个钓位时,改用颗粒鱼饲料打窝,用浸湿的颗粒料加鲤鱼商品饵作钓饵,虽然湖中鲤鱼越来越少,但因用饵符合网箱鲤鱼的食性(偏爱颗粒饵),连续两天出钓有7尾鲤鱼上钩,总重5.5千克。
四、钓具
钓具匹配同鱼的大小、拉力相适应,力求轻便、实用。考虑到伏天水温高,鲤鱼的挣扎力大,我觉得细线小钩不能用,选强度大、钩尖锋利的伊势尼钩比较适合。0.5~1千克和2千克左右的鲤鱼,分别配6号、8号钩为好,钩门宽度大约为鱼开口后直径的1/3~1/2,也可以准备几枚更大号数的钩以便应付更大的鱼。竿、线和其他配件要同鱼、钩相适应。
五、技法
技法应灵活多样。远近手竿可双竿齐下、一远一近、底浮兼顾;也可打重窝“守株待兔”;当然诱钓结合、速战速决也是一个选择,在一处长时间无鱼讯时移动换位、走守结合。抛竿可多点找鱼或主攻鱼集中的场所,也可几组串钩横跨水道,截获更多“散兵游勇”。对于不肯进窝的猾鲤,在分析缘由后可采取寻踪觅迹、轻移慢动、换饵补窝等不同的手法引鱼就范,防止它“闻香而来,受惊而去”。对于闷热缺氧的鲤鱼,可以荤素饵互换试试效果,也可以找活水处下钩。此外还可以尝试动态钓法,引逗鲤鱼,唤起鲤鱼爱吃活食的天性,但动作宜慢不宜快、宜小不宜大,否则机警的鲤鱼就会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