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身手老练的资深渔友,还是刚刚入门的菜鸟级选手,在外出垂钓出发前都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钓鱼地点。不过,随着近几年钓鱼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经营者开始打起了如何更快、更多挣钱的主意。渔友们又“爱”又“恨”的“黑大坑”应运而生,对于经营者来说,“黑大坑”的经营意味着“发财季”的到来。那么究竟何为“黑大坑”?小小的渔塘,究竟有哪些秘密?
供不应求
“黑大坑”悄然而生
据悉,“黑大坑”一词最早起源于北京,多指商业垂钓场中的某些计时收费场地。不过,“黑大坑”的“黑”,说的并不是渔场的水或鱼是黑的,而是此类渔场的经营者通常会想尽办法,减少顾客在既定时间内钓走鱼的数量,从而达到少投资、多回报的目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人口数量、市民人均收入都远不及现在,当时很少有人会把钓鱼与商业牟利联系起来。年近八旬的退休职工刘立国回忆称,在他年轻时,一到周日就会骑着“大二八”,拿着鱼竿满京城的公园、河边换着钓,偶尔高兴了去趟潮白河,一钓就是一天。不像现在,找地儿麻烦不说,还得花钱。
上世纪90年代后,城市化发展不断加速,人口密度日益升高,可供垂钓爱好者免费钓鱼的自然水域变得越来越少。然而,人们对于钓鱼这项运动的喜爱程度却未因此削减,市场需求随着市民人均收入的提升逐步扩大。在渔阅人生网CEO刘堃看来,正是基于供不应求的市场,促使了“黑大坑”的发展。
供不应求、性价比高,垂钓场“计时场地”走俏京城,这让一些不法经营者看到了商机,他们绞尽脑汁地通过一系列手段减少垂钓者在既定时间内钓上鱼的数量,从而降低经营成本,“黑大坑”因此应运而生。
一位垂钓经营者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通常情况,“黑大坑”的经营者每周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向渔塘内放鱼,吸引垂钓者。为公平起见,经营者往往会对垂钓者所使用的鱼竿种类、长短,以及所使用的鱼饵品种等进行严格规定,然后按天或者小时向垂钓者进行收费,收费标准会随着鱼池中鱼量的多少有所调整,鱼量越多单日收费越高,反之则会降低。
如今京城的商业垂钓场大体分为三类,即练竿场地、计重场地,以及计时场地。在多数渔友看来,三者之中要论性价比最高的垂钓场所当属计时场地。为此,刘堃进一步解释称,练竿场地多以测试新装备、联系调法的垂钓者居多,通常情况下这里只能钓,鱼不能拿走;在计重场地进行垂钓,尽管垂钓者最后可将鱼称重、付费后带走,但鱼的单价普遍要高出市价1倍;而说到计时场地,垂钓者只需缴纳一定的进场费,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垂钓,不管钓多还是钓少,都无需另付费。
花招百出
流水线作业连环设套
说到“黑大坑”的“黑术”,最普遍的就是向渔塘的水中添加用于调整水质的化学药剂,如化肥,从而降低鱼开口率,最终达到“鱼不上钩”的目的。这在行业里有句行话,叫“杀口”。这在有的经营者看来,虽然在短期内会对垂钓者的收获有所影响,但久而久之会对渔场自身产生不良的影响,反而导致渔场日常维护成本加大。因此,也有一类经营者会在鱼的种类上下功夫。
北京某渔场负责人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无论是“黑大坑”,还是正规渔场,其中鱼的种类多以鲫鱼、鲤鱼为主。但有的经营者就会在渔塘里放置多个品种的鱼,“不同的鱼对于鱼饵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和因地施肥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个渔塘里都是同种鱼,你用同样的鱼饵进行垂钓的上钩率,自然比在集纳了多种鱼的渔塘高”。
对于某些资历较深的“黑大坑”经营者来说,他们的“黑术”早已不单局限于某一种,而是形成了流水线。从运输、放鱼数量,再到渔塘的基础设施建设,“黑术”可谓无处不在。
“首先,有的经营者会在鱼的运输途中给鱼断氧,为的就是降低鱼的活跃度,当鱼进到渔塘后,即便见到鱼饵,也不会兴奋;其次,明明说的是放1000斤鱼,其实只放了800斤,这在业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王先生进一步举例道,在渔塘建设初期,经营者便有意修建那种类似于锅底的渔塘,即中间深。这样一来,鱼在熟悉了周围的环境之后,便向中间部位聚集,对于普通垂钓者来说,要想钓上鱼来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谈及“黑坑”,一位资深垂钓爱好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经营渔场的人想"黑"你,那真是一点辙都没有,因为钓鱼每次所钓数量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钓鱼的技术只能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鱼上不上钩,还与渔塘的环境、水温、当天的天气以及所配比的鱼食有很大关系。对于不熟悉渔塘的垂钓爱好者,根本察觉不出来,但时间久了钓鱼的人自然就不来了”。
微利行业
经营者也有“难言之隐”
在外界看来,“黑大坑”的经营者使出浑身解数“黑”垂钓者,肯定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但业内人士表示,“事实并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黑大坑”不下千余家,其中赚钱者寥寥,大部分都处于亏损状态。
尽管如今的北京,已经进入了垂钓者们口中所说的“明水期”,但是对于坐落于东五环外一家垂钓场的负责人来说,赚钱的季节还早着呢。就拿上周末为例,该垂钓场总共就来了4位客人,4个人加起来才钓走3条鱼,渔塘里面的鱼还是去年秋天放进去的。
若站在经营者的角度看,垂钓场靠天吃饭,一年中真正能够获得利润的月份只有7、8、9这3个月,随着天气转凉,市民户外运动的频率随之减少,垂钓场的生意也会随即转淡。如果就单月来看,渔场是盈利的,若是把这3个月的收入平均到全年来说,就是不盈利的。
从硬件设施维护,到日常员工开支,再到定期买鱼,全年下来经营垂钓场所必须的各方面开支,总计下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是在冬天,垂钓场表面上看已经处于歇业状态,但实际上还需要固定的员工对垂钓场进行看管、维护,这部分支出不得不考虑。因此,在某些“黑大坑”的经营者看来,使用所谓的“特殊手段”来降低成本,实属无奈之举。
就正规垂钓场的经营者而言,“黑大坑”的存在正在影响着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某垂钓场负责人吴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某些在利益驱使下所采用的不正当经营手段,尽管短期内获得了收益,但却挫伤了垂钓爱好者对于这项运动的热情,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失去了消费者就等于失去了市场,也害了自己。”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垂钓场之所以会乱象频出,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可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市场中所出现的不良经营手段,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