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血淋淋的鲨鱼头,正在被割去的鱼鳍……网络上盛传的血腥屠鲨照片,让浙江温州乐清市虹桥镇蒲岐社区这个人口只有三万多的小渔村备受关注。
18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被国际环保机构称之“中国最大鲨鱼屠宰场”的蒲岐,一探所谓“血色经济”背后的真实工厂。
蒲岐不捕杀鲨鱼,只做加工
记者在蒲岐大街上走访时发现,街上大大小小餐馆里都可以点到鲨鱼。据了解,蒲岐加工鲨鱼已有百年历史。这里的百姓已经习惯餐桌上出现一道鲨鱼皮、鲨鱼唇、鲨鱼肚的“拼盘”。
记者跟随当地一家鲨鱼加工企业的负责人王海丰进入他的鲨鱼宰杀车间,一股浓重的鱼腥味扑鼻而来。只见地上躺着10多条被割了鱼鳍的青鲨和马鲛鲨,零星有几个工人在处理鲨鱼头。车间的一边是物流口,工人将一条条鲨鱼拖进车间。
“蒲岐人不捕杀鲨鱼,只加工从一些沿海地区收购而来的青鲨、黑鲨、马鲛鲨等,不采购濒危鲨鱼。”继承家族产业的王海丰对蒲岐的鲨鱼加工历史非常熟悉,“早些年,蒲岐人在宰杀鲨鱼前,还要带着面具做法事。现在法事不做了,但内心对这种生物仍充满敬畏。”
记者在储存仓库看到一袋袋堆放整齐的黑鲨鱼翅。从包装袋上的标签看到,这些鱼翅是从其他沿海省份收购而来。“捕杀鲨鱼需要远洋捕捞,而远洋船只对渔船的配备要求很高,蒲岐目前没有一条可以进行远洋捕捞的渔船。”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金南说,“整个乐清市也仅有9艘渔船可以进行一些近海作业,捕捞一些鱼虾蟹。”
乐清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大队长刘文胜告诉记者,执法大队每个月还会对当地鲨鱼加工企业进行日常检查,看是否存在违规加工受保护的水生动物。对仓库中一些无法确定的加工半成品还会送去检测,如果发现违规将立案调查。
3万多人只有300多人从事鲨鱼加工
“‘中国鲨鱼加工基地’这块2004年颁发的国字号招牌,已经名不副实了。”王海丰坦言,“像我这样规模的鲨鱼加工企业几年前还有十多家,现在仅剩3家了。而蒲岐三万多人口,现在常年从事鲨鱼加工业者只有300多人。”
记者了解到,十多年前蒲岐基本都是小作坊,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积累,当地也逐渐改变着原先的粗放加工模式,渐渐走上正轨,由此形成了一条明显的产业链。
“国外很多地方捕到鲨鱼往往只把鱼鳍割下,整条鲨鱼扔回海里。而蒲岐对鲨鱼的深加工可以达到98%,是全世界对鲨鱼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方。”王海丰说。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鱼翅消费锐减,价格降低至少30%,很多捕捞公司即使捕捞到鲨鱼也都扔回海里。”王海丰说,收购来源受到很大打击,蒲岐当地的企业纷纷转行,不少渔民卖了渔船,跑去杭州做服装生意。
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促使鲨鱼产业走向“下坡路”。受到姚明等一些社会名人和动物保护协会的呼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已深入人心。蒲岐的鲨鱼加工业受到越来越多的舆论指责,不少当地渔民坦言害怕接受记者采访。
鲨鱼深加工有望被取代
“目前全世界有400多种鲨鱼,其中只有鲸鲨、姥鲨、噬人鲨等三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浙江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说,如果是法律保护的物种,不论死活,都不能食用或者进行加工。但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鲨鱼品种,还是允许捕捞的,“当然我们一直在呼吁减少鲨鱼制品的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蒲岐当地鲨鱼加工企业正在不断深化加工工艺,在挖掘鲨鱼附加值的同时,还不断涉及海参、鲍鱼等其他海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鲨鱼深加工的“版块”,将有望被更多的海洋生物开发所取代。
一家国际环保组织的海洋保护项目主任王海博认为,我国生物评估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没有明确数据,但我国近海鲨鱼大部分种群存量非常低,滥捕现象一直存在。很多地区渔民反映,现在捕捞上来的鲨鱼个头都越来越小了,特别是大型鲨鱼繁殖能力比较弱。
“随着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好好使用、管理有限的海洋资源这一说法得到了更多共识。”该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建议加强行业自律,“同行之间的监管往往比执法部门监管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