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博兴支脉河春寒料峭,在县城边上靠近胜利三路南头的河北岸,有一处地穴窝棚趴在河坝沿上,窝棚是用塑料布和旧棉被搭起来的,窝棚的一边是露天的“炉灶”和“饭桌”,装在塑料袋里有点发黑的馒头,旁边鞋子凌乱的堆着。两块砖摞起来就是吃饭的座位。这里没有自来水,不通电,夜里周围一片漆黑。13日上午,有网友向本网反映博兴支脉河边有一对老夫妻住在地穴里,记者前往实地调查,看到了上面的这一幕。
平阴老汉博兴河边筑地穴安家
见到有人来,老汉显得有点局促,一直笑着,黝黑的脸上满是深深的皱纹,身上的衣裤站满了土,脚下穿着一双同样满是土的单皮鞋。他的老伴去市场上卖鱼去了,鱼是昨天下午他下河里打的。在跟他的交谈中,记者得知他姓张,今年60岁了,是从济南平阴过来的,因为两个儿子都在博兴打工,大儿子还在这边安了家,所以他老两口就来到了博兴。他们来此快两年了,一直在河边住。“去年还好点,在河边有个灌溉农田的小房子,以前都是住在那里面。”老张说,后来支脉河清污把小屋拆了,没办法他们就自己在这里挖了个地穴,搭起棚子住下了。
“住在这里不冷吗?”记者询问。老张回答说还可以,到了晚上,直接进去盖上被子就睡觉,也不觉得冷。这时,从河坝上散步的市民也凑了过来,听到他这样说,一位市民说:“今年多亏了是暖冬,又没有下过大雪,要不你在这里根本没法住。今后一下雨,你这窝棚里不成了水帘洞啊。”老张听了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
春节老两口在河边窝棚里度过
“过年没回家吗?孩子们来看过你们吗?”记者问到。老张用衣袖擦了下眼睛后笑着说,没有回家,他跟老伴就在这河边过的年。他的大儿子一家过年一起回老家了,老家还有姑姑等亲戚要去看。“年前孩子给送了油和酒,”老张说,过年的时候,儿子还给他和老伴一人买了一身皮恰克。记者提出想看看他们的皮恰克,老张一时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遛弯的市民王先生看到地上有鞭炮碎屑,随口说了句“还放了炮仗”.老张说,初一那天放的,这些鞭炮是他从附近拾回来的,“拾回了一袋子来,很多鞭炮再一点又响了。”
老张简陋的锅灶底下有几块白菜疙瘩,记者问他每天怎么吃喝。老张说,水是用桶去附近的村里接的,木板上挂着的馒头还是前些天一位好心人给他们送来的,还有人过年时候给他们送了大骨头来。每天他跟老伴就用柴草点上炉子烧水做饭。记者询问为何没跟儿子一起住,老张又抬起胳膊用衣袖擦了下眼,又笑着说:“住在一起不方便,很麻烦,还是出来住自在。”他告诉记者,大儿子家有了小孩,本来是来给他看孩子的。现在孩子不用他们看了,有孩子妈妈和姥姥看着。他儿子之前来过多次叫他们回去住,但是他们不愿意回去。
打算在博兴多待几年挣钱养老
记者询问老家的情况。老张说,老家有房子,也有兄弟姐妹,但是已经没有地了。“三四亩地,政府开发旅游都征收上去了,”老张说,每年征地补偿3000多块钱,他在家里闲着也没事,老家那边山区没处打工挣钱,所以就来了博兴,“这边容易找活干,挣得也多。”
“您都快60岁的人了,怎么能待在这里受苦。”记者说。老张笑着说:“我不觉得自已在这里受苦了。”他告诉记者,这里的人都很好,热心肠,在这里住着也没人欺负他们,他倒是喜欢就这样住在这里。因为之前在老家打过鱼,天冷了以后他就没有去市场上找活干,在附近的河里打起了鱼,“年后到现在打的鱼一共卖了200多块钱。”“等暖和了,找点别的活干,攒点钱。”老张说,他打算跟老伴在博兴多待几年,跟孩子们也近,他们更安心,也好多挣些钱养老,“自己的钱花着方便,总不能有事就向孩子伸手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