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物质匮乏,农民的食品有一部分只能向自然界获取。而那时由于很少使用化工农药和肥料,因此自然界也有许多野生食品可就地取用,有些还是美味佳肴,如泥鳅就是其中之一。
捕泥鳅是我们农家小孩很乐意做的一件事,因为这不仅泥鳅是美味佳肴,且捕的过程就充满了悬念,期待,收获的快乐,而父母也不会反对,甚至支持,毕竟能为全家的餐桌增加一道好菜啊!
捕泥鳅有几种方法,有捉泥鳅、叉泥鳅和“毒”泥鳅。那时的田野只要是长年积水的,就一定会有泥鳅。只要掌握了泥鳅的习性,我们就可以捕到泥鳅了。每到冬、春二季,田里的粮食已经收成,如遇到吹南风的转暖天气,一些已没水的半干淤泥田中的泥鳅就会钻上淤泥表层,并由于呼吸在淤泥表面出现泡泡或小洞,这时,我们只要把有泡泡或小洞的地方挖起,就可以挖到泥鳅。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捕获的泥鳅一般不会很多。因此最常做是叉泥鳅和“毒”泥鳅。
叉泥鳅,我们也叫照泥鳅,因为是晚间进行的,需要火光照明。叉泥鳅是在暮春初夏时节,还要选择晴朗的天气才能进行。暮春初夏,天气开始转热,一到晚间,泥鳅就会出来泥面透气乘凉,一动不动停在泥面上。我们吃完晚饭,就开始准备叉泥鳅的工具。叉泥鳅的工具有:叉把(铁制,三指二叉,中“指”尾尖利,叉指成棱角相对,外两指尾内收后向外弯卷,二叉空缝仅有2毫米,叉柄穿接长长的小木把。)、火兜(铁丝网兜,接上长木把,网兜内放松光火柴。)、竹篓(放泥鳅的竹编盛具。)然后,一人左手执火兜,右手握叉把,负责叉泥鳅;另一人左边腰背松光火柴,右腰背竹篓,负责添柴加火和撸泥鳅,二人就向田间走去。
暮春初夏时节,晴朗的夜空繁星闪烁,萤火虫四处飘游,各种昆虫的叫声交相鸣奏,形成大自然美妙的天籁协奏曲,清新的空气弥漫着田野,夹带着青草气味的夜风轻吹着,让人凉爽舒畅。此时,田间稻禾刚刚插下,稻禾间的水在松光明火的亮照下清澈见底。各种泥虫正在泥面休眠,泥鳅也一动不动地伏在泥上。执叉人就举起叉把,对着泥鳅用力叉下,泥鳅就被紧紧地夹在叉缝中了,接着,执叉人把夹着泥鳅的叉伸到另一人的竹篓口,另一人就用手指把泥鳅撸到竹篓里。如果火兜里的火快烧没了,背柴火的人就要添加松光柴火。
我和我哥去叉泥鳅一般都是我哥执叉,我撸泥鳅和添火。我们就沿着田埂一丘丘田照过去。到了半夜,一般就要回家了,因为过了半夜天气会变凉,泥鳅会钻进泥里去,就更叉没有了。再则我们也感到疲倦了,要回家休息。于是就寻路回家。有时因为只顾叉泥鳅,竟然没顾走多远,到了陌生的地方,辨不清方向了,于是很着急,在田野间转来转去,往往过了半夜才转回到家中。
“毒”泥鳅则是用植物药泼到田里,让泥鳅吃了有药的水后死去,然后就到田里去捡泥鳅。所用的植物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茶油渣,一种是我们方言叫“荷树”的柯木的中层皮。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有毒,但能破坏泥鳅的呼吸系统而致其死亡,因此人吃了这种“毒”死的泥鳅后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茶油渣是制造茶油剩余的废渣。选择南风晴暖天气的下午,把这种废渣捶击成粉状,倒入桶中,再把烧沸的热水冲入其中,搅拌,茶渣水就变成了赤棕色且泛着泡沫的药水。把茶渣水挑到田间,充入田水后泼到田里。由于这种药水浓香扑鼻,特别吸引泥鳅的食欲,加上晴暖的天气,泥鳅就会纷纷钻出泥表猛喝药水。第二天早晨,带上竹篓去撒了药水的田块,就可以看到,许多泥鳅已经死在泥表上了,还有一些半死不活的泥鳅也不能钻泥,任由人去捡了。
荷树皮就是去山上用刀劈去荷树的最外层硬皮,取中间一层棕色带有毛状物的树皮,用刀劈下,取回家捣成粉状,装入桶中,然后将烧沸的热水冲入其中,挑到田间,充入田水,也和茶油渣水一样,可以破坏泥鳅的呼吸系统致其死亡。
泥鳅是农田中生产的最美味的佳肴,在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都把捕到的泥鳅用温火烤成干熟,然后装入瓦坛内,要吃时,取出若干,加姜丝、老酒、蒜片、酒糟等一起混炒,浓香四溢,是下酒配饭的绝美佳肴!
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田中的泥鳅就日见减少了,如今,基本上的农田都已没有泥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