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人类及古代文明文化的三大国家之一。5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体已经进化到和现代人相似,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已经产生了以食用为目的的原始的钓鱼活动。在世代相传的神农、黄帝、尧、舜、禹时期,我国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由于产品的富裕,一些地区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产生了阶级。我国各地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鱼钩、鱼坠也很多。如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黑龙江的宁安遗址,河北唐山的大城山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阿善遗址,辽宁大连市长海县的广鹿岛和大长山岛遗址,以及浙江宁波市的河姆渡、江苏无锡的锡山、湖北的黄石等40多处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鱼钩。这些鱼钩中,有石制、骨制、蚌壳制,有直钩、弯钩,弯钩有倒刺和无倒刺两类。这些鱼钩中,骨制居多。如辽宁广鹿岛一次就发现37枚。鱼钩两头尖利,中间有槽赖以拴线;弯钩倒刺有的已和近代相似,钩柄处还有系线槽(图1);在江苏泗阳和河北藁城的遗址中,还各发现蚌壳质鱼钩。无论石钩、骨钩还是蚌壳质钩,都是经过手工磨制的,尤其是钩尖,磨制得很尖利,易于将鱼嘴扎穿,把鱼钓上岸。
与石钩同时问世的,可能还有木制钩。石重易断,不尖利,做鱼钩显然效果不佳。当时古树森森,有人用小树权或竹片做成弯钩或直钩,以钓取鱼类。这在遗址的挖掘中,有的石钩、骨钩旁有一摊摊形似鱼钩的竹、木灰烬,说明在原始社会,可能有以竹、木制的鱼钩,这些材料不坚韧,大鱼是很难钓取的。石、木材料做鱼钩只是历史上一个短暂的试验和过渡,以骨质为材料,是钓鱼史上的一个创举,但到了商周时代金属鱼钩问世,它表明钓鱼用具已经从手工磨制进人到金属冶炼制作的物质文明的飞跃时期。距今约3500年前,青铜鱼钩问世,它外表华丽,质地坚韧,制作比手工磨制快,质量好。这种铜鱼钩出土的数量远比骨制鱼钩多。如河南堰师二里头出土的殷商时代铜鱼钩,湖北黄破的盘龙城出土的西周时代的鱼钩等。出土的东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鱼钩在制作上更为精巧。辽宁、安徽、四川、甘肃、江苏等省都有发现,在香港也发现了战国时代的青铜鱼钩(如图2),其外形、钩弯、钩尖、倒刺和今天的鱼钩已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青铜钩虽漂亮、坚韧,但也有缺点,就是硬度不够,缺乏弹力,钩尖易钝、弯,钓不了几条鱼就要重磨钩尖,钓到大鱼易断裂或拉直。战国时代铁器出现,在出现铁制农具和手工业用具的同时,也出现了铁制鱼钩。这一划时代的铁制鱼钩的产生,反映了我国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了进步的冶铁和锻造技术,也说明我国垂钓历史确实悠久。直到今天,中国和世界各国使用的都是铁质鱼钩。鱼钩是垂钓的主要工具,由鱼钩的产量和质量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及垂钓业发达的程度。我国各地出土的铁制鱼钩很多,有的已经锈蚀,有的由于埋处干燥,氧化差,至今保存完好。如1964年在辽宁抚顺市莲花堡出土的一枚战国时代的铁鱼钩,经检验是经过锻打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