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技巧之抖灰面 - 单线双钩钓鲫鱼技巧详解


2014-08-24 20:47:12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野钓技巧

  钓饵:面粉添加“农欢”类诱食剂、干粉葡萄糖。(比例不用太严格,甚至可加可不加。

  使用什么牌子的窝料不重要,重要的使用原则:粉饵诱鱼,颗粒留鱼,诱留结合。

  “抖灰面”是钓面粉的俗称,由于经济实用和方便易行,加之鱼事中钓饵易配制、清洁卫生、环保,制作流程简单,该种钓法在川北民间一带较为流行。

野钓技巧之抖灰面 - 单线双钩钓鲫鱼技巧详解

  面粉饵的制作原料为麦面面粉(俗称“小麦”),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B ,小麦经磨制后分为全麦面粉和精麦面粉,全麦面粉含麦麸,精麦面粉不含麦麸,为了增加饵料的黏合度,大多钓友习惯使用精麦面粉。

  一、“抖灰面”的饵料配置方法

  (1)、原料及味型

  面粉饵配置非常简单,按冬春主腥味、夏主清淡味、秋主香甜味的原则配置即可,分别在面粉中添加鸭蛋清、农欢(一种钓鱼添加剂,亦可用维生素B1B2替代)、小磨香油和蜂蜜,为使面粉的附钩性强,无论配置那种味型,再适量添加少许拉丝粉,三款不同味型饵的配方备足这些原材料就足够了。

  (2)、饵水比及保鲜

  接下来就要注意饵水比的问题,调至不黏手为宜,宁可稀(软)一点,不可干(硬)一点,使用钓场水临场配置最佳;每次配置的量不宜过多,鸽子蛋大小即可;配置好的饵料在保鲜上非常讲究,尽量避免阳光照射,否则,反水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夏天更要注意,实践中的保鲜办法大多钓友采用放置在酒杯中的方法,可随意放在衣服口袋中,取用方便;也有的把它放在针管里,扒掉针头,用时推出一点挂钩即可;冬天或早春存放就要简单些,有的钓友直接将其粘贴在竿把上。

  二、“抖灰面”钓法的技巧

  (1)、垂钓方法

  采用独竿单钩卧底传统钓法为宜,台钓缺乏优势。

  (2)、钓组搭配

  4.5米或5.4米轻量细身软调竿一支,0.2--0.4号线,2--3号袖钩,不用子线,主线直接拴钩,3--4粒星漂,调漂调至1--2粒星漂浮在水面、1--2粒星漂没入水中。

  (3)、窝料选择

  酒泡小米或稻米最佳,添加适量维生素b1b2或农欢钓鱼精,一般情况下泡制3--5天即可使用。

  (4)、技巧使用

  A、钩尖挂饵米粒或绿豆粒大小,缠绕在钩尖及钩门段最佳;

  B、下钩后轻拖慢提,把“逗钓”用活;

  C、星漂一粒上浮或下沉,轻提慢拖中有手有“顿”感时,立即扬竿;

  D、若遭风等不便观漂时,不用看漂,不间断采用“逗钓”方法,手感“顿”感时即可扬竿中鱼;

  E、扬竿前有个关键环节特别要注意:先抖腕再扬竿,把“抖”字用神;

  F、竿不离手(不一定眼不离漂),独竿垂钓;

  G、多窝“走钓”,把“走”字用灵;

  H、钓生窝(新窝)、钓边;

  N、扬竿中鱼后随即带离窝点;

  M、遇流水(河流)时抛钩饵于钓点上游,持竿随水流的反方向轻轻回带,不一定观漂,在钩饵进入窝点前后手有“顿”感时即可扬竿中鱼。

  三、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根据水质确定饵料味型

  一般情况下,饵料的味型搭配原则是按季节来配置,但在实际垂钓中有很多特殊情况,特别是人为造成水质污染严重,再按季节来搭配饵料味型问题就出来了,鱼可能会不就饵,诸如在肥水垂钓,即使是寒季,腥味远远不如清香味,所以钓无定法,要适时施钓。

  (2)、饵料宜稀不易干

  干饵黏型不强,附钩性差,不要怕饵稀,稀点的面粉饵特别“巴”钩,哪怕只有一点点面粉附着钩体,试想,鱼就饵就如直接吞钩,上钩后就难脱钩,也不要怕稀饵易掉,既能诱鱼又能逗鱼,何乐而不为呢。

  (3)、调漂非常重要

  调漂不是台钓专利,传统钓照样调漂,尤其是“抖灰面”,钓组调至灵敏,让钩饵入水后慢悠悠地飘落至钓点,再轻飘飘地被轻提慢拖,钩饵在水中轻步慢舞,这是对鱼儿的一种致命诱惑,岂有贪食鱼儿不咬钩之理。

  单线双钩解读:

  “抖灰面”,实际上是让鲫鱼“上一当”,实际上是对鲫鱼实施了“忽悠大法”!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撒窝的酒米和钩上那点面饵,外观色彩、形状,是何其相似!

  窝里的鲫鱼吃食时,它可没本事搭根凳子,双手一拢,把酒米在面前归堆,埋头大嚼!它总是在窝内盘旋、穿梭,“拣食”!早就吃顺了嘴、吃得毫无防备、警戒心消失、心里只惦记着“还有没有”而东张西望的它,面对从天而降的、色彩形状一模一样的、味道口感明显好一些的面饵——它有理由“不感情深,一口焖”吗?

  所以,窝子里有鱼没鱼,快的话只需三、五秒,慢的话一两分钟,钓手就能知道!

(原标题:野钓技巧之抖灰面 - 单线双钩钓鲫鱼技巧详解)


相关热词搜索:双钩 技巧 单线

上一篇垂钓宝典:钓罗非鱼有什么技巧和方法?
下一篇垂钓宝典:浅谈夏季钓鱼使用鱼饵的四个技巧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