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咱登山是就为了登山,探讨装备真伪的前提是:更好地使用装备、保障良好的发挥。
我还想说,咱不要做“装备狂”,不要象有些摄影爱好者:谈了一辈子装备,还没怎么抓过机器;或者买了一大堆装备,却没怎么拍过片子。
目前大家对技术装备的态度基本很严谨,该花钱的地方也不敢太省,毕竟那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但就个人保暖防护装备而言,由于价格、货源等等原因,山友中间似乎对于真伪不太重视,真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可能后悔都来不及。
对于从正货里拿出来的东西(我称之为:尾货),虽说身份不太明朗,但使用起来还是能让人放心,可惜就是数量极少。
对于拿剩余材料、在OEM厂跟单制作的东西(我称之为:跟单货),就比较担心。因为这类东西,外观几可乱真,但经常会因为剩余材料的不足、而掺加进其他看上去相似的材料,最终导致功能打折扣。作为消费者,咱的知情权又没啥保障,实在让人头痛。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交学费、边熟悉。
对于拿样板仿制的产品(我称之为:仿制货),就实在是不敢恭维(特别是强调功能的产品)。平时拿来做做样子还行;登山时,一遇到恶劣环境,受害的可能性就太大了。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讨论真伪是为了明明白白地使用。不是说“心中有数才出发”么?不管使用哪类货,至少咱自己得知道。
从登山户外用品市场的商业环境出发,跟单货和仿制货是对正品最大的“反动”。我们少用正品,一方面是价格贵,另一方面是正规商家少。但如果国内的市场持续这样,正规品牌对于进入大陆的态度就会更犹疑――正品没有销量、也就谈不上进一步降低正品价格的可能性。正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有多大,非正品的生存空间就有多大。能否早日进入良性循环,存疑。
蓦然间,涉入了一个很大的话题,一时难以“掰开了、揉碎了”搞清全貌。归拢起来一点:使用者应尽量了解装备的功能和限度,做到至少够用,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