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十二)


2014-02-26 21:25:05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钓鱼

  鱼漂的造型都是上圆下尖,表面光滑的流线型,取其在水中运动时阻力最小的特点。如果鱼漂的工作状态是漂身露出水面,或者浮着漂着躺倒在水面上,取何种造型与它运动中受到的阻力无关,我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重视它了。然而,近几年来鱼漂造型有了新的变化, 俗称“小瓜仔”和在涡流理论指导下的葫芦形鱼漂就是其代表。

  破解特异形浮标

  “小瓜仔”的亮相是在2002年4月举行的“泛宇杯”钓鱼大奖赛上,由刘树森操刀。当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漂身长70毫米,肩宽8.5毫米,按3:7分配漂身高度的短身鱼漂时,惊异之中难免会对它的稳定性产生疑惑。在此之前,凡是漂身粗短而肩落得比较下的鱼漂一律都是竹脚,如此设计是要让漂脚参与鱼漂运动,以较重的漂脚使鱼漂在铅坠作用它之前就能翻身站直。这类鱼漂都用于打浮,因为钓得浅,所以脚比较短,一般不超过35毫米,如果是实心漂尖,漂身长度只及漂尖的一半,因此有钓手认为,打浮有一支鱼漂就可以了。

  取打浮漂的造型和长度,扩张漂身的宽度,就成了“小瓜仔”。然而漂身体积的增加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稳定性降低,二是向下运动的阻力增大。解决问题就是延长漂脚,加长漂尖,这是到目前为止鱼漂设计的共同规则。流线型物体的横截面大,它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就大,所以迎着阻力的方向做得越细,越长,其受到的阻力就越小。

  对鱼漂的稳定性有两种理解:一是左右晃动,二是上下颠簸,前者也可以理解为抗紊流能力,后者是配重不合理引起的。与漂身瘦长的鱼漂相比,“小瓜仔”下盘不稳是由它的造型决定了的,在改用加长的碳纤维棒做漂脚后,不仅翻身快了,还因为漂脚重量的均匀分配而使稳定性有了提高,

  它表现在:1.在微弱紊流作用于漂身的时候,漂脚因受力面积小和下有铅坠的缘故,受水流横向干扰的影响就小了,受其牵制,漂身的晃动也会减弱;

  2.漂脚长,翻身时有强制着铅坠向鱼漂靠拢的作用,母线摆幅小了,铅坠运动加快,鱼漂停留水面的时间缩短,颠簸相应减少;

  3.采用“两沉一浮”(两沉指漂脚和漂尖,一浮是漂身)结构,而且延长漂尖,用漂尖重量下压鱼漂,使漂身迅速下沉,可以使风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尽管作了这三方面的努力,“小瓜仔”鱼漂的稳定性还是受到质疑,这也是它亮相之初得不到重视的原因。

  然而,一年之后,在常州举行的“全国钓鱼轮赛区”比赛中,“小瓜仔”出足了风头。一位获得冠军的钓手坦言,我就是冲着这套鱼漂来的。遗憾的是在少数人感觉到它下行速度均匀,特别适合逮过程的时候,许多人还不知道,这支15目漂尖的鱼漂要在下行到5目以后才体现出稳定性。

  或许设计者的初衷不在逮过程,但接受这款鱼漂的钓手都是从半水往下钓,抓截口、钓动态。葫芦形鱼漂出世较晚,设计者从飞行器的涡流推进学说得到启示,是极富创意的一款鱼漂。与“小瓜仔”一样,它也是事与愿违,经历了怀疑到肯定的过程。设计者赋于的敏感性和下挫快的特点,钓手没有充分认识,但其一个下挫连着一个下挫的节奏感却给了钓手很大启示。特别是鱼口较乱,第一信号抓不住鱼的时候,用它抓第二和第三个动作是稳拿鱼的。

  称“葫芦形”是因为漂身像葫芦一样,在流线型的漂身上有意做出两个凹陷,设计者在《鱼漂敏感性与涡流效应》(《体育时报·钓鱼周刊》2002年5月10日)一文中说:“将漂顶部分的流线型锥体收缩,使漂身最宽位置由距漂尖根部1.1厘米延长到2厘米。

  这一改动在理论上增加了近一倍的推进力,在实际运用中是两饵在相同外力作用下,漂尖增加了1/3目的下行距离,而且速度加快。”“一个涡流增加1/3目的行程,在鱼漂漂身上再做出两个像葫芦一样的凹陷就可以形成三个涡流。在三个涡流的推进下,鱼漂的下行更快,漂尖的下行距离也相应增大了。”如果不是对流体力学有较深研究和深刻的钓鱼实践,是不可能有此认识的。遗憾的是钓鱼人大都偏重于实践,在运用这种鱼漂时只注意了它快速下挫,放大鱼讯的击底功能,没有从两饵将近到底,鱼抬头摄饵而常规鱼漂动作轻微,与两饵触底的钓钝状态下鱼吃口轻,常规鱼漂出现漂尖摇晃进行对比。

  任何设计理念都不是凭空的,贯彻在葫芦形鱼漂中的三个推进力主要针对的是鱼口轻,动作小,目的是让反应迟钝和视力不足的钓手有一个正确把握鱼讯的过程。对于善抓小动作,钓快鱼,或者视力虽差,却能从快速上鱼中把握节奏的钓手来说,放大下挫的葫芦形鱼漂是很难打动他们的。

  不过有人发现,如果上鱼不快,钓钝而主攻底层大鲫,在常规鱼漂浮1目、沉1目出不了大动作的时候改用葫芦形鱼漂,动作幅度放大是一点不假的。笔者注意到,许多老年钓手对这款鱼漂的偏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由:用它钓两尾鱼,赚哈哈一笑。

  在比赛中,一竿两尾大鲫鱼是有负面的,因为它会给子线留下隐患。但休闲钓鱼无所谓,图的就是乐,强竿粗线本来就是贪大求多,有意放弃第一信号,到再一次下挫,提竿就是两尾鱼。

  尽管我们看鱼漂都是从漂尖上读信号,看不到它在水中的运动过程,但评价鱼漂总是离不开漂身造型,而不是强调漂尖的直与否。

(原标题: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十二))


相关热词搜索:悬坠 背景下 鱼漂 回忆

上一篇垂钓宝典:再谈浮漂的实心尾、空心尾与剩余浮力
下一篇垂钓宝典:悬坠钓鱼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十三)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