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南北方气候的特点,在自然水域的鱼资源除极少数鱼种不能实现南迁北移外,绝大多数淡水鱼类都可以利用池塘养殖获得高产。但水质和土质对鱼的体味和生长情况造成的差异使钓鱼人偏爱某些鱼种,钓技的地域特色是与适应鱼种联系在一起的,其影响到池塘钓鱼也会带有地域色彩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偏爱钓鲫鱼的江南地区,用细线轻坠驾驭中小鱼类是拿手好戏;东北地区多冷水性鱼类,因其咬钩凶猛、挣扎激烈而用惯了硬竿粗线,钓大鱼的本领高人一筹;广东地区对塘虱鱼和鲮鱼情有独钟,纤细而蕴含刚猛又是一种风格;黄河两岸的土质浑然于鲤鱼的体色,土质少腐殖质,育成了鱼的膏脱美味,侵淫于钓鲤连饵也是黄的,但移之于南方则红色的饵更适宜。钓技的风格是文化堆积的结果,论述池塘钓取对象鱼尽可能考虑地域特色却难免有偏颇之处,抽象出南北适用的原则,又会给读者留下难以尽述的困惑。正像遗憾的艺术一样,专论只能姑妄述之。今天主要向大家讲解的是鲤鱼。
我国的池塘养殖是中华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典籍中关于池塘养殖鲤鱼的记载在唐以前就极其丰富了。如《齐民要术》录《陶朱公养鱼经》就有“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子”的记载,并附有《作鱼池法》。国外也公认世界各地的鲤鱼是由中国传去的。但遗憾的是养鱼而不述钓鱼,这大约是钓池塘之鱼和钓江河之鱼在技法上没有什么区别的缘故。
池塘中养殖的鲤鱼个体大是有限的,以销售为目的需要就地取材选择良种和饲料,较之野生鲤鱼是有不同的。常见的池塘鲤鱼有鳞鲤、镜鲤、红鲤、元江鲤和杂交种丰鲤、荷元鲤、岳鲤等,尽管品种较杂,但基木形体和体色特征都很接近,存在的食性差异也可以在驯化中得到改善。鲤鱼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地域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如在水温15 -30℃范围内都能很好地生长,溶氧量每升在0.5毫克以下也不会窒息。鲤鱼是典型的底层鱼类,一般喜在水域下层活动,行动看似缓慢,却反应敏锐,这从钩挂的瞬间即有遁窜爆发可以看出来。鲤鱼摆动有力,500克以上者不经遛鱼是很难控制的。它善于用能伸缩的吻探人软泥中挖取各种食物,常危及池塘堤岸,在饵源丰富时食饵可充塞肠道,有很强的群栖性。2龄后的鲤鱼就能产卵,卵季一般在3一6月,当水温达17℃以上时,即能见到其在浅水中击水。鲤鱼的产卵是分批的,第一次产卵后经两个月左右再次产卵,有些品种到秋季还能产卵。卵期是影响鲤鱼咬钩的重要原因,在此期内,纵然可以由鱼星判定是鲤鱼,并在饵区有挖泥觅食的迹象,也很难诱它咬钩。把鲤鱼的摄食看作必然咬钩,而空守几个小时是钓鲤鱼的难题。许多人煞费苦心于饵的改进,鱼线、鱼钩的细小收到一点效果。但作为经验推广却不甚灵验,原因就是卵期不咬钩。鲤鱼是杂食性鱼类,食性很广,常用的鱼饵分荤、素两类,但因养殖条件的制约形成偏食,容易对某一类饵产生偏好,对饵的色和味形成?条件反射。如南方的一些地区用蚌、规、螺蜘钓鲤鱼效果奇佳,而河北、山西的一些池塘鲤鱼嗜香而厌腥,用螺蛳肉作饵,鲤鱼不予理睬。鱼饵应该接近投喂饲料的色和味,是池塘钓鲤鱼的根木原则。南北地区饲料来源的不同,使北鱼不识南食,但鲤鱼饵还是有它基木的诱鱼构成法则的。饵色以黄为上,味香,略具甜味,形成丸状是素饵合成成型的通用法则。用于钓鲤鱼的虫饵主要是蚯蚓,其次是地蚕、袋蛾幼虫一类腔肠蠕动生物。两者比较,前者不存在因鱼的大小而对饵有挑剔,试探上的区别,后者对大鲤鱼的诱惑不及小鲤鱼,钓起的差不多全是500克以下的幼小鲤鱼。鲤鱼的杂食性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具有倾向性,一龄鱼的食性最杂,对白色如石英砂和泡沫塑料粒也能误以为是饵。二龄后的鲤鱼对食的色、味追求已经定型,素饵效果强于虫饵。
关于鲤鱼的介绍就到这边了,最后,大家猜猜看下篇将准备讲哪个种类的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