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登山界的说法,旗云有专指和泛指
专指是珠峰旗云,春季西风带北移,大风吹起峰顶积存的部分的积雪,形成很长的向云一样的飘带(INTO THIN AIR也有介绍)
泛指的是指"吹雪",我能找到的旗云的英语词是"snowplume""吹雪",较偏的一个词,希望mh兄有空查一下.7000米以上的陡峰多能见到,但有大有小,小的远望去称不上云了
我登阿尼玛擎时,快登顶时起风了(后来下了3天雪),从地上吹起的雪粒让人呼吸困难,指望鼻孔,嘴里钻.
高度表雄的说法,我不是搞气象的,确实不太清楚.
版权所有:-mh 原作 提交时间:15:53:59 03月01日
珠穆朗玛峰顶的云雾形态并不是珠穆朗玛峰独有.其他山上类似底下照片
的峰顶云雾形态的照片在登山资料里有很多.气温雪况不同,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在8000m高峰上,春天时的平流层高空风(jetstream)降低高度夹带积雪是造成这种云雾形态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是主要登山季节,所以人们看到的珠峰照片中的这种云雾形态多是这么形成的.至少国际登山界根据气象学研究观测是这么认为.但我没看过针对这个现象研究的具体文章,所以不排除以讹传讹的可能.如果你知道具体研究请告知.
在较暖和的季节和比较温暖的高度,峰顶飘带的云雾形态的形成基本是你说的--由余低处的水汽在背风坡上升后(原因大概是伯努里效应造成的负压)遇冷凝结形成局部背风面云雾.比如见peakware.com首页Matterhorn照片http://peakware.com/
我在这里避免"旗云"这个词因为我不知道这个名称的具体定义.如果是指所有山上峰顶飘带的云雾形态,水汽凝结的说法是较全面的.如果只是指珠峰顶的,那高空风和夹带积雪的说法有其道理.
主题:snow plume是传指雪
版权所有:-mh 原作 提交时间:11:35:15 03月02日
snow plume是传指雪,但在冰点之上,完全没有地面积雪是也有象达娃 贴的那样的"旗云"出现.比如底下这张图里的完全是水汽形成的云.云只出现在山顶背风方向的原因是空气抬高(*)后,原来看不到的水汽在被冷却到露点下凝结成了可以看到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背风裹带形成"旗云".一旦小水滴远离山顶就会慢慢蒸发,又看不见了.新的水滴在上风方向不段形成,填补被风带走的水滴的位置.所以这种旗云整体是不动的,但你要注意云里的团块,它们有是在运
动的.
山顶和山后在大风天形成的透镜形的云彩是和旗云在原理上类似的.气象知识书里有.snow plume在登山中也通常被规为一类现象,原因是它们都是山上大风的标志.
(*)抬高原因有多样,比如风在运动时被山体抬高,或因为热对流 (高度表说的),或因为背风面山顶流动空气压力比底下山背后不流动空气压力小(伯努里效应)从而造成山背后的空气向山顶流动.
旗云的说法有误――有关旗云的形成
版权所有:高度表 原作 提交时间:10:11:23 03月01日
今日北京青年报刊登有关“旗云公司”的文章,文中王滨先生谈到的旗云的形成是一万米的平流层大风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空降低高度,将八千米山峰上的积雪吹起的说法有误。
旗云是珠穆朗玛峰所独有的气象景观。在珠峰海拔5-7千米的地区为冰雪覆盖。7千米以上的地区,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因此多为裸露的碎石表面。每当日出后,受太阳直接照射,地表面性质不均匀,受热状况也就不同。冰雪面反射掉的热量较多,气温要比自由大气的温度低些。而碎石表面吸热快,地面附近的气温比自由大气的温度要高得多。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就会产生两个方向不同的局部环流,在7千米以上至峰顶,维持着显著的上升运动。在临近冰雪和碎石面交界的地方,部份冰雪面受热升华,给上升气流输送水汽。这样,既有了上升运动,又有水汽来源,成云自然就容易,再加上珠峰顶部的高度,也正好接近于该地上升气流的凝结高度。因此,在顶峰常有对流性积云形成。云形成时被高空风吹拂,远处的云被吹散,近处的却由于不断成云,而被聚留下来。随着高空风、上升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旗云的形态也千姿百态。
(原标题:关于旗云的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