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8 13:52:50 中国钓鱼人网
活鱼运到外地,还要保证活鱼运到酒店和消费者手中。在今天看来,运送活鱼已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创举,但在当年却并不简单,这不仅是一个环节的改善,而是整条生产销售流程变化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杭千发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探索。
首先着手改进的是捕捞环节。让我们简单地想象一下,如果是卖死鱼,那么只要能将鱼一网打尽就足够了,不需要费太多的脑筋。但自从产生了卖活鱼的想法后,捕捞队就必须围绕“活”字在每一个环节上做文章,保证鱼不受人为的损伤。于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出现了,那就是让鱼入网后自己游进船舱。过去的做法是人工将一条条鱼抛掷到船上,渔业工人工作量大,且鱼与船体有接触,难免擦伤,影响新鲜度;现在人们改造发明出了一种新式武器——沉浮式活水运渔船,起网后让鱼自己径直游进船舱里,该船采用鱼舱、艏艉浮力调节舱控制进排水的结构,使鱼舱船舷上缘自然地沉至所需吃水状态,把这种舱靠在张网旁边,拉动网衣把鱼倾倒入船舱内即达到起鱼、运输的目的。这时候的鱼虽已捕获,但仍与在湖水中游动没什么两样。
继捕捞之后,其次是静养。事实上,千岛湖的鱼游进船舱后,第一目的地并不是离岸码头,而是要在网箱中暂时寄养一个月左右,公司团队给这个过程起了个名字叫“静养”。为什么要静养?其一,鱼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生活一段时间后,野性渐渐驯服,便于长途运输;其二,静养期不投放饵料,鱼的体重会自然减少大约20%,此举虽然会减少经济效益,但却提高了鱼肉的紧致度,口感更好;其三,可根据静养量随时调控捕捞力度,降低渔业工人劳动强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原来的生产环节按照工业化的流程去打造。但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静养保障了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保持均衡供应。
那么,如何让活鱼游进网箱呢?答案是在活水船的船舱内装入升降式平底箱,即在活水船船舱两头分别装上一只升降机,在活水舱的底部装上一个可以移动的平台(跟船舱底部一般大),分别在两头用活动式钢管与升降机连接,并在钢管上用海绵包裹,在起鱼时,同时启动两台升降机,整个船舱就会缓缓上升,活鱼就会乘“电梯”慢慢游进网箱,完全自动化。总之,千岛湖的鱼在离开本地之前要尽量避免损伤,从捕捞到离岸前的运输丝毫马虎不得。
事实上,这些环节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都经过了反复的琢磨和试验,包括最早的“拦、赶、刺、张”捕鱼法,千岛湖渐渐颠覆了传统渔业的作业方式,彻底向精细化的方式转型。或许在千岛湖人看来,他们养殖的不仅是鱼类,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此,他们像伺候婴儿一样,精心伺候着这些自然界的精灵,使它们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正像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的那样:“根据自然的、真正的常规,一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属于所有人的,然而生存和自由的,大概还应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必然属于所有的生命,因为大家都是生物共同体的成员。”
继捕捞和静养之后,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活鱼运输了,为此杭千发交了不少学费。
一位员工回忆说,一开始运输活鱼的时候真的是提心吊胆,由于运输距离远,加之那时候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远未成形,不少地段路况复杂,一旦运鱼车半路上出了故障,途中或抵达目的地后死鱼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鱼就不值钱了。为此,一有紧急情况,新的运鱼车会星夜赶往接应替换。同时,运输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查看鱼的生存状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不仅如此,还要保证活鱼运到酒店后继续生存一段时间,要指导客户如何异地暂养,在技术上指导如何在酒店池塘里蓄养。如果确实是因为鱼本身的问题而导致死亡,公司会给予相应的补偿。
不过这些都没有难倒人们,今天千岛湖活鱼运输的存活率已达98%以上,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在运输过程中,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管理运输对象,使出湖鱼类保持平和温顺的健康状态,诸如用水的水质、水温、含氧量、pH值,以及鱼的装载密度,都完全适应鱼类存活的基本需求。同时,尽量减少运输频率,运输设备和材料都不应对鱼有潜在的毒性影响,不对鱼类使用化学合成的镇静剂或兴奋剂,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对鱼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物理伤害,减少它们离湖后的各种痛苦、烦躁和不安。
我们在一位配送员工的记述里发现了一篇文章,按照他的描述,运送活鱼显然是一门精细活儿:“炎炎夏日,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缩短从捞鱼到过磅、从过磅到装鱼的时间,而且在这个过程里要快速筛选出一级鱼和二级鱼,然后给装好车的鱼冲水,保证鱼不受水质变化的直接影响,因为水质的变化会影响到鱼体色泽和鲜活度。水冲清澈后,要预备好冰条,途中水温升高后及时加入鱼桶,使水温保持在18℃以内,再者不时根据氧气气泡的均匀程度调整供氧量。”
通过认真执行捕捞方式和流程的改造,当年捕捞队成功完成了这10万斤的活鱼捕捞量。活鱼比死鱼要好卖而且价格还高,大家来了信心,年终会议上,公司把下一年的活鱼产量一下子定在了50万斤,准备乘胜追击。这一年,全年的总捕捞量回升,公司完成了90万斤的活鱼捕捞,压力之下员工们的潜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公司效益也不断提高。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活鱼捕捞量已占杭千发捕捞总量的99%以上,除了少量鱼因擦伤而死亡外,“淳”牌有机鱼实现了全活鱼捕捞销售。就这样,下力气做好“活鱼”文章让新生的杭千发喘了一口气,看到了一线希望,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原本只是粗放地进行培育和捕捞的鱼纳入到精细化运作的轨道上来。
多年来,这家公司的发展就是在解决这样一个个“不可能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从卖死鱼到卖活鱼,大家都说不可能,但最后却实现了。从前捕捞都集中在夏秋时节,其他时间不是进湾休整就是员工放假,而随着需求的增大,也是经过大量的改
(原标题:中国鱼:一条“鱼”引发的中国经济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