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一条“鱼”引发的中国经济大变局


2013-11-28 13:52:50  中国钓鱼人网  

  第三节 千里卖活鱼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国家,在1988年时,中国的淡水鱼年产量就达到455万吨,传统的鲢鱼、鳙鱼、青鱼、草鱼并称“四大家鱼”,此外还有鲫鱼和鲤鱼等品种。这些鱼类的分布极为广泛,只要是有淡水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总量占到淡水鱼类的80%~90%。尤其在以“鱼米之乡”著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大家鱼”绝不是什么稀罕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研究出了各种高产的办法,但“四大家鱼”毕竟不是银鱼、鲈鱼、鳜鱼,高产势必又进一步导致价格的降低。于是对20世纪末的千岛湖渔业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一场空前严峻的生存危机扑面而来。
 
  2000年1月的一天,当人们还沉醉在千禧年的喜悦之中,津津乐道世界范围的“千年虫”问题时,杭千发副总经理何光喜此时却没那么轻松。他分管着杭千发的渔业事业部,此时正要去捕捞队传达一份由经理办公会议深夜研究所得出的决议。决议的内容就是从这一年起,捕捞队必须完成10万斤活鱼的捕捞任务。那时杭千发的经理班子经常是晚上开会,一开就到深夜,有时也会有相当激烈的争论。
 
  “活鱼捕捞谈何容易,不可能!”“你们都是外行,知道鱼是怎么打上来的吗?懂得鱼是怎么卖出去的吗?我们几十年来都是这么干的,你来了就想改。”这是十年之后一位《杭商》的特约作家对当时情景的还原。下达这样一个决议,可以想象当时那场会议上辩论的激烈程度,决策人要顶着多大压力。2000年之前,千岛湖鱼的主要市场是在东北重工业区,距离长、运输慢导致无法进行活鱼运输,成批次几万斤一次性的在当地销售就算想卖活鱼也不现实,所以哪怕是活鱼也是一层冰一层鱼交替垒在大型货运车里进行运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突飞猛进,人们已不满足于吃冻鱼,长三角地区的活鱼市场非常火暴;而同时东北市场却出现了很大的萎缩,价格不断降低且批次在减少,杭千发需要针对市场作出适时的改变。1999年,由于种种原因,千岛湖内渔业总捕捞量为57万斤,这是历史上的最低点,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境地,而该有的鱼苗投入和各项人员开支却一项也没有少。不能在“量”上做文章,就在“质”上寻找突破口,这便是当时这个决议的初衷,似乎这也是仅有的机会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而,此时的何光喜心里尽管有些忐忑,但仍坚定地认为这是对的。
 
  捕捞队的动员会开完,尽管大家什么都没说,但何光喜知道大家已经开始考虑如何接受这个挑战了,捕捞队员都是很务实的。何光喜在捕捞队待过近十年时间,对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这支队伍几十年都采用同一种方式开展工作,有些东西已经深入到意识习惯当中,改变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改变还是有希望的。捕捞全过程避免激烈操作,减轻鱼体擦伤;降低鱼儿的活动习性,保持一定时间小空间的静养。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鱼儿不仅能活,而且能鲜活地进行运输,最后活蹦乱跳地来到消费者的手中。
 
  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简单地说,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了。大概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如此急速地从短缺走向过剩,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新形势的变化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些不适应新环境的组织和个人将很快面临出局的危险,但同时人们也将迎来一个鼓励创新和尝试的大时代,那些敢于“鲤鱼跃龙门”的人,敢于溯流而上抢占新制高点的人,将看到新天地的第一线曙光。
 
  不过,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农产品领域则要相对沉寂得多。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仍支配着人们的思维,绝大多数人还无法想象现代农业的模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然是人们无法走出的逻辑思维困局。此外,由于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农业历来被认为是第一产业,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的比较收益和附加值远远低于工业,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很多人对千岛湖渔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即使是千岛湖的鲢、鳙鱼也无法改变宿命。更何况,那个时候千岛湖的名声并未像今天如此响亮,外界也很少知道淳安。
 
  很快有人发现,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普通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逐渐提升,过去满足于冻鱼或是冰鲜鱼的人们,开始对活鱼感兴趣,人们喜欢那些在餐饮场所的玻璃缸里游来游去的活鱼,而不是已经死去的冰鲜鱼。此时的千岛湖仍以销售冰鲜鱼为主,这显然已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在消费者看来,冰鲜鱼无法与活鱼相比。此外,由于千岛湖的鱼体型较大,这种鱼在求鲜成癖的食客眼里并不受欢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字典里,“鲜”的本义与鱼有关。“鱼”最早是指“生鱼片的滋味”,而另一半“羊”的字义代表“驯顺”,指古代贵族家的厨师们在厨师长的带领下像羊群中的每只专心吃草的羊那样各司其职,整个厨师团队像羊群那样驯顺地劳作。由此可见,“鲜”是满足味蕾的前提。其实与同类鱼相比,千岛湖的鱼并不愁鲜。鲢、鳙鱼多采自长江原种,培育中不使用任何有副作用的农药,不施人类粪尿和未经发酵、消毒的禽类粪肥。而一旦投放入千岛湖中,不投饵料,不用药物,且千岛湖水体庞大,水质清澄,绝非池塘、网箱养殖可比。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是,人工养殖的鲢、鳙鱼由于活动空间小,生长较快,通常体形比实际年龄大2倍多,因此嘴尖肉厚;但千岛湖的鱼则不同,自然生长,不采用人工催肥,因而体色较深,口感有韧性,反应灵敏,吃不出泥腥味,且富含多种氨基酸,更有益于健康。
 
尽管对鱼的品质用不着有任何怀疑,但当市场经济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时,打到淳安渔业身上的却是刺骨的寒风。公司制定了年产10万斤活鱼的目标,迈出了拯救渔业的第一步,人们抱定了一个想法:不仅要保证
(原标题:中国鱼:一条“鱼”引发的中国经济大变局)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一条鱼 引发

上一篇垂钓宝典:长江宿松汇口段发现体长1.4米死亡江豚 或为电捕捞致死
下一篇垂钓宝典:更多阿拉斯加人选择捕鱼生活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