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民间谜语之神奇的排钩钓鱼


2013-11-21 13:26:06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定海新闻

   “韩信用计放七鹞,霸王自刎乌江边,乱箭射煞杨七郎,罗成落难成悲伤”(猜一舟山传统渔业作业方式),谜底是“排钩钓鱼”。谜语为我们展示了昔日渔民的海上作业场景,玄妙神奇中,仿佛为我们拉开了一出出历史剧的帷幕。
 
    渔民们驾船在滩涂边的近海海域放“排钩钓鱼”,这是舟山渔民一种奇特的,却鲜为人知的传统渔业作业方式,俗称“放拉钩”。其独特之处,在于鱼钩上不穿挂鱼饵,纯粹借助潮流之力,凭借鱼钩锋利的尖刺拉(扎)住鱼蟹,将其捕获。
 
    这是一则采用“借典喻事”成谜法门为主,经妙手巧制而成的构思独特,贴近生活,富含哲理的舟山民间谜语。谜面首句将渔民驾船往海中抛入一枚枚串在一条长纲绳上的“排钩”的海上作业场景,巧妙地虚构演绎成我国古代“运筹帷幄三秦定,兵法如神十面收”的名将韩信,在使巧计放出一只只捕鱼的“鹞”,霎时海上呈现一派鸢飞鱼跃的壮观场面。“七”有数量众多之寓意,更酷似又尖又弯的“鹞”喙和尖锐的鱼“钩”之形状。谜中“七鹞”一语双关,喻指谜底中的“排钩”其形如“鹞”,且数量众多,喻意蕴含“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通过状物谜法的巧妙运用,将“排钩”形象地比喻成一群机灵的“鹞”,用夸张浪漫的成谜手法,给静物“排钩”注入动物的生命活力,化作凌厉狠辣的“鹞”,展翅狩猎于蔚蓝的大海。谜中之“鹞”形象栩栩如生,灵性毕现。
 
    第二句中的“霸王”,即西楚霸王项羽。“霸王”最后在“楚汉相争”中败下阵来,虽前有渡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他,毅然决然地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在“乌江边”了结一生。谜句“借”用当年“霸王”战败“自刎”于“乌江边”的历史之“典”,来巧妙比“喻”诠释那些自己撞上悬浮于海水中的排钩上的鱼蟹的现实之“事”。穿挂在锋利如利剑的“排钩”上的鱼蟹,恰似那位“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的握剑“自刎”状。谜句演绎“霸王”悲情,生动逼真,令人叹息。
 
    第三句撷采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宋将“七郎”杨延嗣单骑于陈家谷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至雁门关见主帅潘仁美搬兵求救,反被潘仁美灌醉绑在阵前树上,令军士将他“射煞(舟山方言,意即了结、死去)”。谜中“乱箭”着身的“杨七郎”之惨死,被喻指成“排钩”上挂着的随潮流飘动的鱼蟹,谜中神形皆变。谜句以虚为实,悲情描述忠义杨家将与被扎住鱼蟹的处境何其相似。谜语如泣如诉,激起人们对奸孽之徒的义愤。
 
    最后一句摘取《兴唐全传》中所讲述:秦王李世民的那位“胯下闪电白龙驹、手中五钩神飞亮银枪”的亲信部将“罗成”,身陷淤泥河中“落难”被敌军乱箭射死,令人顿“成悲伤”之感的典故入谜。谜句借“罗成”身受敌方“乱箭”和己方阵营中小人暗箭的悲壮惨烈的描述,感叹其命运犹如大海中被“排钩”扎住的鱼蟹。可谓“黯兮惨悴,风悲日曛”,透出一股凛冽砭骨的萧杀之气。
 
    谜中演绎据典引史,寓意回互其辞,叙意情连景贯,包蕴密如天衣,喻意宛然如绘。巧妙隐喻了那些随潮流洄游,被一只只锋利无比的“排钩”拉住的鱼蟹。扎在它们身上的一枚枚鱼钩,就像那一支支射入的乱箭。作垂死挣扎的鱼蟹,与这三位落难而死的英雄有惊人相似的命运。“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的韩信,终因“功高盖主引杀戮”。
 
    谜语穿越历史时空,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河山的古战场。观谜忆史,谜外得神,怅然回首,使人如入刀光剑影,鼓角争鸣,血雨腥风的古战场。谜语描述情态逼真,用典自然,喻事寄意,通达传神,寄托了人们苍凉悲慨之情思,引人遐思。
 
    综观“排钩钓鱼”全谜,它通过渔民传统渔业生产活动中的一桩寻常事,融进四位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的传说,引用前人三个典故与谜底稳惬契合,巧布疑阵,使得多少刀光剑影蕴于一谜之间;注入悲情,始得先天氤氲浑沦之大巧。典之凄然悲怆与谜之悲壮震撼浑然交织,借典设喻成佳构,令人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感悟悲怆之壮美。
(原标题:舟山民间谜语之神奇的排钩钓鱼)


相关热词搜索:舟山 民间 谜语

上一篇垂钓宝典:江苏连云港烧香河电鱼猖獗 "鱼子鱼孙"都不放过
下一篇垂钓宝典:也曾水清鱼跃,吸引不少垂钓者 如今臭味扑鼻,油污横流漂死鱼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