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刘茂春最想做的事情,是引进新品种,逐步替代传统品种。要说高产鲤鱼是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闪光点,搁别人可能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但他却积极努力改变。他说鲤鱼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传统淡水鱼市场非常不好,每斤几块钱也很少有人买。结果农民付出那么大的辛苦,到头来落得赔本赚吆喝。所以,必须加快引进新品种,改变养殖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让市民有好鱼吃,让农民有大钱赚。
现在备受青睐的鲈鱼,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从海里捞出来的野生鱼。精明鱼贩和餐馆老板也将错就错,顺势赚大钱。如今,鲈鱼在饭店的售价,已高达每公斤近三十元,年节假日时甚至更高。其实,这种鲈鱼基本是人工养殖,农民海鱼淡水养殖的技术,就是刘茂春和他的助手们研究总结出来,然后无偿传授给养殖户的。
十年来,为寻找和引进新鱼种,刘茂春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用他自己的话说,哪有好鱼,我就去哪。假如这句话出自年富力强壮汉之口,是豪迈是潇洒是志向,但若出自年近古稀且多病在身的老人之口,是责任是追求是忘我。刘茂春所在民营水产养殖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从刘老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些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冷水鱼种,其中包括集观赏、美食于一体的银雪鱼。这种鱼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更重要的是鱼肉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被公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益。 那年冬天,为引进银雪鱼,刘茂春带着一位年轻助手去了黑龙江。当时那里雪花飘飘寒气逼人,在哈尔滨的研究所里与技术人员交流后,刘茂春执意要到牡丹江的基地去看一看。“这两地相差500公里,道儿忒远。再说牡丹江的气温已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把您老冻坏了咋办?”当时助手很憷头,试图劝刘老放弃这个想法。“这我知道,但必须得去。”还有一次,刘老带人去山东考察人家从国外引进的鲈鱼,下车后他马不停蹄地看了几个基地,然后对司机说回天津。后来司机跟别人说:“这老爷子,一般人比不了。”
一心为农民致富 无论在哪引进的鱼种,都需在天津做适应性驯化,这些年刘茂春没少在这方面花心血。比如,原本生活在大海里的鲈鱼,如果人工养殖,需要一点点“淡化”它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它要有个逐渐由咸到淡的过程。一年、两年、三年,当鲈鱼完全能“入乡随俗”后,才能送到养殖户的鱼池里。
同样一亩鱼池,同样一种辛苦,但却有不一样的经济收益。38岁的苗建强是宁河苗庄镇大沙窝村农民,也是一位只能用双手搬动双脚方能慢慢移动的残疾人。得知苗建强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汉子,承包了集体36亩池塘,刘老所在的公司全力扶持他,不仅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他,而且还提供了销路好、售价高的卡拉白鱼鱼苗。2011年,苗建强的鱼池卡拉白鱼亩均产量达到85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7.1万元,引得周围乡亲都跑来参观学习。苗建强高兴地说:“我是个残疾人,过去生活靠救济。可现在我有技术靠山,总是养最新的品种,学最新的技术。从前年开始,他们把最新引进的卡拉白鱼提供给我,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售给我膨化饲料。2011年,我家的卡拉白鱼每公斤卖35元,还供不应求,扣除饲料成本,净利润达30多万元,比以前养殖传统品种武昌鱼多收入10多万元。”据了解,现在有上千个养殖户,跟着刘老所在的公司养鱼。
了解刘茂春的农民们说,我们富了他比我们高兴,我们有问题他比我们着急。有一次,静海某养殖大户给刘茂春打电话,他带着哭腔说:“您快来看看吧,鱼一批批死。再这样下去,我也活不了了。”“别着急,我这就找车去你那。”那天,大雨滂沱,雨刷虽有似无,车艰难地在公路上疾驶,直接开到鱼池边。头顶着雨脚踩着泥,刘茂春仔细查看池里的鱼情,很快找到了病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您还记得这件事吗?”“太多了,哪记得过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刘老笑笑,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