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6时多,我们来到余干县锣鼓山码头,乘船下鄱阳湖,1个多小时后,遇到了袁永星。他一家三口坐在自家的船尾,妻子王建红正在给儿子喂早饭。袁永星手扶着船舵冲我们淡然一笑,黝黑的脸、洁白的牙。
36岁的袁永星是余干县康山乡袁家村的渔民,像他的祖辈一样在鄱阳湖上打鱼为生。他和同伴们捕鱼的地点叫断腰港,位于新建、余干和都昌三县交界的一处水域。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他们便在这里捕鱼,两条船四个人一小组,下网、拖网、收网、取鱼、将鱼分类分仓,一整套工序下来,要花一个多小时。他们大都先试一两网,如果鱼不多,就晒网休息,因为柴油很贵,打不到鱼就要赔钱了。不过运气好的话,他们每天能打上五六网鱼。
等待起网的时刻,他们就逗逗孩子、与妻子嬉笑打闹或与同伴们开着原始朴素的玩笑。王建红悄悄对我说,结婚13年,夫妻俩一张合影都没有拍过,也不知道什么叫浪漫和幸福。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打到很多鱼,赚很多钱,以后儿子就可以不当渔民了。当我准备为他们拍一组合影照和全家福时,她又羞涩地拒绝了。
11时30分,袁永星这一小组打完第五网鱼后,向附近水域的四条船慢慢靠拢。六条船上的鱼集中到一条船上,再派出代表和管账的伙伴一起前往锣鼓山码头。那里每天中午会有鱼贩子在等他们。
“快点,鱼贩子打电话来催了,午饭我就不在家里吃了,帮我盛点放船上。”一阵麻利收拾后,袁永星跨上满载鲜鱼的船,王建红刚风快地递过来一大盆饭,菜就是鱼。
袁永星说,今天打的鱼看上去还不少,除去柴油钱,每条船也就几百块的收入,远不如在外打工赚得多。但他不愿像其他人一样洗脚上岸,因为他习惯了湖区自由自在的生活,一家人能在一起,日子再难心里也踏实。他的一个同伴说,渔民的钱都让鱼贩子赚去了。我们问他为何不去贩鱼卖时,袁永星笑了:“我们就像鄱阳湖里的鱼一样,大自然早把它们分好了,该呆在深水区的就在深水区,该呆在草洲的就在草洲。”
湖面,不时有水鸟掠过,也许,袁永星和他的伙伴们就像这鄱阳湖里生生不息的水鸟一样,尽管环境在不断改变,只要这片湖面是自由而纯净的,便会栖息在此,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