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照片中的大鱼,正面和侧面的斑点不一致,背面呈青黑色,是俄罗斯鲟的显着特征,“而中华鲟体色更黄一些。”
王阳春还告诉记者,市面上有很多人将俄罗斯鲟冒充作中华鲟,高价出卖。“俄罗斯鲟也是饲养的,多年前我市的渔场就引进了这个品种。”
湖南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教授王晓清对记者拍摄的照片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条鲟不是中华鲟,可能是俄罗斯鲟或者是其他杂交鲟。
王晓清从四个方面对自己的观点作出了解释:首先,从形态特征来看,这条鲟的背部只有11块骨板,而中华鲟一般是12或14块骨板;中华鲟的嘴是翘起的,而这条鲟没有。其次,从生活习性看,野生中华鲟是在海里长大,性成熟后才洄游到江河里产卵,而这条鲟只有7斤多,没达到性成熟后的中华鲟的体重。第三,大浦镇位于大源渡水电枢纽的上游,中华鲟几乎不可能游过大源渡航电枢纽。而且,湘江流域没有人工放养过中华鲟,不可能找到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幼体。
中华鲟曾在常宁松柏出现过,这次发现的极有可能是俄罗斯鲟
相关链接: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被称为“长江鱼王”。但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以后,阻断了中华鲟的历史洄游路线,他们的生存繁衍也受到影响。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据称最高记录的重量达500千克。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
俄罗斯鲟有两种,一种是江海洄游性种群,主要栖息地为黑海水系。另一种是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定栖性种群,主要栖息地为伏尔加河流域。幼鱼主要以端足目甲壳动物等小型底栖动物为食物,成鱼则主要捕食底栖鱼类和摇蚊幼虫。
俄罗斯鲟个体延长,呈纺锤形,体高为全长的12%-14%。在黑海个体全长可达236厘米,体重115公斤,全长最大达300厘米。俄罗斯鲟头长为全长的17%-19%,吻长为全长的4%-6.5%,吻短而钝,略呈圆形。4根触须位于吻端与口之间,更近吻端。须上无伞形纤毛。口小、横裂、较突出,下唇中央断开。在库拉河,其口宽平均为头长的30.8%。鳃耙非扇形,鳃耙数15-31。体被5行骨板,在骨板行之间体表分布许多小骨板常称小星。背骨板8-18枚,侧骨板24-50枚,腹骨板6-13枚。背鳍不分枝,鳍条27-51;臀鳍不分枝,鳍条18-33。体色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或墨绿色,体侧通常灰褐色,腹部灰色或少量柠檬黄色。幼鱼背部呈蓝色,腹部白色。
多年前,湖北引进了淡水俄罗斯鲟进行饲养,我市的一些渔场也曾进行饲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