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人工养殖的珍稀特有鱼种在养殖池内,是不是也像江河中的鱼儿们那么悠哉游哉?
“养殖池内的鱼儿,过夏天要经受小水体环境的高温和缺氧,面临重重考验。”8月5日,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以下简称放流站)站长刘勇,带领我们见证了放流站一个普通的夏日。
5:00 监测数据 开机增氧
凌晨是“翻塘”事故高发时段。按照值班安排,巡查人员陈书勤按池号检查着30个养殖池的增氧机运转情况,情况显示全部正常。她记录测量数据:水温26.5摄氏度,水体含氧量5毫克/每升。 “每天的零点到清晨6点左右,养殖池易缺氧,需要及时观察,开启增氧机,帮助上下水层的对流,增加水体的含氧量。”
7:30 排出污水 保持水质
养殖技术员倪勇、胡美洪、吕小林等来到各自负责的鱼种养殖池边,拔起排污管,开始排污。这是投喂前的准备工作,因为前一天鱼种的粪便和残饵会滋生大量细菌,比如厌氧性腐生菌等会使得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剧增,造成鱼儿厌食、得病,甚至直接导致鱼儿死亡。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这样的珍稀鱼类,喜欢贴着池底游动,更需要保持水质的清洁。眼前的达氏鲟,知道“早餐”时间到了,摇着尾巴贴着池壁急促地游动着,寻找着,似乎在催促技术员:“我们都饿了,快点快点!”惹得跟它们套养在一起的圆口铜鱼聚集在排污口,仿佛惊讶一直优雅的鲟鱼大哥为了一顿饭怎么这么着急。
8:30 鱼食投喂 鱼儿分池
排污完成后,开始进行投喂。鱼种投喂时要定时、定质、定点、定量投喂,到了这个时候,鱼儿们就像等待开饭的孩子,聚集到饵料台边,技术员的脚步声都会引起它们的骚动。每个品种、每个阶段的鱼种摄食种类和数量都不同,需要根据池内鱼儿的性情、体重、天气、水温、水体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考虑。体长近1米的达氏鲟是典型的急性子,饵料中需要蛋白质含量偏高,吃得快,排泄也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标准的慢性子,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低一些,常常不知疲倦地慢慢刮食鱼池中的残羹。胭脂鱼跟达氏鲟“混居”套养在一起的时候,还能通过吃掉达氏鲟的残饵来清洁环境。技术员胡美洪像哺育孩子一样,细心观察。 “一次投喂十来个养殖池,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
早上天气凉爽,鱼儿分池工作也在此时进行。鱼儿早期生长很快,要经常给它们改善住宿条件,适时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