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渤海天津海域一处大规模吹填造陆现场。
填海造陆,本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补充手段,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围填海呈现过度填海、无序开发状态,我们认为,如此填海,无异于对海洋世界的一场“强拆”,给海洋生物乃至自然界造成的损害已经显现。
陆地上的拆迁已经司空见惯,不少地方为获取建设用地不惜违法强拆。如今,这种强拆思维正从陆地搬到海洋。不管鱼虾和海洋生物愿不愿意、不管相关法规允不允许,不少滩涂和海面就在短短几年内被变成工厂、港口、酒店、豪宅,变成地方政府梦寐以求的GDP。
珠江口是广东省围填海造地最多的区域。据统计,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围垦总面积超过7000公顷。广东人戏言,若任由这样填海造陆,要不了多久,广东的不少城市,就会在海中相会。这并非只是戏言,陆域正在向大海延伸,陆域版图已经改变。
围海造陆愈演愈烈,离不开利益驱动。相比陆地上的拆迁,围海造陆更简单、容易,它不涉及居民拆迁,征地矛盾和所受束缚更少。
另外,围海造陆是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领域遇到的新课题,法规的欠缺和监管的不力,也让填海造陆变得肆无忌惮。如,根据相关法规,围海造陆50公顷以上需国家批准,但各地很多项目都成百上千公顷,为规避国家审批不少地方采取“化整为零”招术,每次填海不超过50公顷,最后再连点成片。
不得不承认,围海造陆短期缓解了沿海一些地方建设用地供求矛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围海造陆也带来了系列环境问题,湿地消失、海水污染、赤潮频发,这是已经看到的。e哥更担心的是,还有多少后果,我们根本无法预知?
疯狂填海何时是个头?围海造陆的“鼻祖”荷兰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20%国土面积靠围海造陆而来的国家,已经决定恢复“自然”,一些填海而来的土地再次被海水淹没成为湿地。我国的海洋开发,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些消失的湿地和海面,还能不能失而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