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滇池红鳍鲌“异军突起” 今年或组织专项捕捞


2013-06-18 00:00:02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生活新报

通常情况下,水质恶化、过度捕捞和大规模引入外来鱼类,被认为是导致滇池土着鱼类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尽管土着鱼类和外来鱼类都共同面临着数量和种群锐减的现实,但红鳍鲌的异军突起,还是为脆弱的滇池生态平衡敲响了警钟。根据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滇池鱼类资源量调查报告,红鳍鲌以近2000吨的数量在滇池水体中“傲视群雄”,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处有意在年内对生长繁殖过量的红鳍鲌“痛下杀手”。

滇池土着鱼类仅剩5种

自1958年以来,在未经严格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滇池先后引进了30种鱼类。事后证明,由于外来鱼类的加入,土着鱼类受到了严重的排挤。

近年来,相关部门始终有意控制着有负面影响的外来鱼种,如银鱼和虾。在刚刚尘埃落定的2013年度滇池特殊渔业资源捕捞权出让过程中,来自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滇池水域内可供捕捞的虾存有量不到1000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约1/3。而从1985年开始持续捕捞的银鱼,存有量正以每年约50%等量递减。在去年400吨的基础上,今年跌至不足200吨,基于此,渔政处暂时停止了今年的银鱼捕捞权拍卖。

渔政处副处长王勇表示,这与滇池渔业资源利用的功能定位发生转变有关。过去主张发展生产、供给市场,如今对渔业资源的利用,都要优先考虑改善滇池水环境,以及保持生态多样性。

值得注意的是,滇池水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针对土着鱼类。对比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土着鱼类从23种减少到5种的同时,当年被引进的外来鱼类也从30种锐减至5种。红鳍鲌、虾、鲢、鳙和鲤鱼成为逃脱优胜劣汰生存法则,迄今活跃在滇池的外来鱼类。其中,红鳍鲌以近2000吨的数量“傲视群雄”。

滇池外来鱼类数量增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无法在流动水体中实现自然繁殖的鲢、鳙鱼,近年来分批完成人工增殖,并通过开湖捕捞的形式控制其数量,使种群发展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对于适应能力更强的虾、鲤鱼和红鳍鲌而言,旺盛的生产繁殖力保障了它们的繁衍生息,人为控制的效果并不明显。

捕捞红鳍鲌计划已纳入日程

分析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作出的滇池鱼类资源调查报告,王勇的观点是“喜忧参半”。近几年来,尽管对银鱼和虾的控制收效良好,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红鳍鲌种群数量的扩张。王勇表示,红鳍鲌增长过快的趋势,长达三年的封湖禁渔期,给本就基数庞大的红鳍鲌提供了一个增长的机会。

那么,在去年已经开湖捕鱼的基础上,红鳍鲌的数量为何不减反增呢?彭军认为,由于开湖期间禁止使用机动船,人工捕捞的方式对红鳍鲌的存量影响并不如预期,加上受到开湖时限、渔民针对性捕捞、鱼类分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某些生态因子变化,都使红鳍鲌的数量增加。

对此,彭军主张在银鱼和虾之外,增加对红鳍鲌的资源总量监测,并且开展针对性的单项资源捕捞,以达到控制种群的目的。王勇对此建议表示赞同,并透露此事已经纳入议事日程。如果今年滇池实行全年封湖禁渔,渔政处将会在秋季组织红鳍鲌专项捕捞。如果滇池开湖捕鱼,则视实际捕捞量,决定是否对红鳍鲌专项捕捞。

红鳍鲌种群扩张到底有啥危害?

“作为外来物种,放任红鳍鲌种群扩张对滇池其他鱼类资源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彭军指出,红鳍鲌幼时摄食浮游生物,长大后食用小型鱼、虾的卵,尽管它们的存在维系了滇池水体生物链的完整,但如果不注重数量控制,有可能对抑制蓝藻和其他鱼类生存带来无法预估的影响,并且极易打破脆弱的滇池生态平衡。

(原标题:云南昆明滇池红鳍鲌“异军突起” 今年或组织专项捕捞)


相关热词搜索:云南昆明 滇池 异军突起

上一篇垂钓宝典:山东蓬莱“京远906”金枪鱼钓船赴远洋作业
下一篇垂钓宝典:广西梧州市藤县网箱养鱼年产值2.5亿元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