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巷将建渔文化博物馆 内设体验区可感受"渔翁之乐"


2013-03-09 21:16:53  中国钓鱼人网  

方巷将建渔文化博物馆 内设体验区可感受"渔翁之乐"

邗江方巷镇是一代“通儒大师”焦循的故乡,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有美丽富饶的邵伯湖,外湖水面面积就有10万多亩,拥有源远流长的渔业文化。

记者昨从文化部门获悉,本月中旬,我市首座渔文化博物馆将落户方巷奠基动工,待建成后,馆内将展出齿罩、花罩、枪船等数十种当地渔民传统渔具,以及“龙馍”等富有特色的渔家面点,还设立“渔事体验区”让市民感受原始捕鱼法。

面积逾3000平方米本月中旬动工

据邗江文化部门介绍,渔文化博物馆选址方巷,是因为境内的邵伯湖沿岸比邻开杨村、合玉村、沿湖村、兴湾村等四个村,内湖水面达6500多亩,境内沿湖岸线长达24公里,湿地面积2000多亩,有几千只白鹭长期在此栖息,水面滩涂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鱼虾蟹等特色水产品,物产富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在这里建设渔文化博物馆,是为了让市民在闲暇之余“摇一叶渔舟、撒农家渔网、观湖光美景、尝天然湖鲜”,享受“轻舟不用楫,惊涛长在耳”的飘渺意境,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渔业文化。

据方巷文化站站长杨文龙介绍,渔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逾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百亩,除了场馆外,绝大部分是水域面积,“渔文化博物馆将于本月15日奠基动工,场馆部分有望在年内竣工并开放。”杨文龙说。

传统渔具

展示源远流长渔文化

随着人们对湖泊、滩地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渔民们的捕捞阵地不断缩小,许多渔民告别了世世代代水上漂流生活,一些传统渔具渔法因此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并濒临失传。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渔文化博物馆将展出渔民渔具、用具,系统地介绍邵伯湖渔文化发展史。

“馆内将展出齿罩、花罩、枪船、凳篓、大网、弓网、捣网等各种渔具,以及水桶、水瓢、马灯、罩灯等生活用品,还有古近代渔民以传统捕鱼方式划分的枪帮、卡帮、网帮等。”据杨文龙介绍,沿湖村渔业文化源远流长,成立博物馆主要是激励后人发扬传统,同时也是对渔具、用具的抢救保护。为了办好博物馆,特地在当地渔民中开展了征集活动,不少渔民积极响应、踊跃捐赠,主动将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渔具捐赠出来,大到枪船、大网,小到水瓢、马灯等,大大丰富了馆内藏品。

当地渔民表示,这些从父辈传下来的渔具珍藏在家中多年,舍不得丢掉,放在家里担心保管不好,捐到博物馆不仅自己可以经常去看看,也可以给更多后人和游客观赏。

“渔事体验区”,感受原始捕鱼法

此外,渔文化博物馆内还将建立“渔事体验区”,杨文龙介绍,在渔文化博物馆内最好玩的地方当属这块区域了。体验区内,被分隔成若干个鱼虾蟹类的小区,并建设木栈道,植入景点,进行美化、亮化,同时,在湖岸建设“休闲屋”。在这里,市民还能体验最原始的捕鱼法,感受渔翁之乐趣。

“届时,市民可以在春暖花开的三月,穿皮裟,背鱼篓,抓木棍,趟入长满茂密苇草的鳜鱼塘里,依照传统渔法,挥舞棍棒,奋力拍打水面,然后在‘浑水摸鱼’中,感受‘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蕴。”杨文龙介绍,在渔文化博物馆的渔事体验区,市民可以用丝网网鱼、用捣网捣鱼、用扒钩扒鱼;更可以用钩钓,春钓龙虾、夏钓黄鳝、秋钓螃蟹、冬钓鲤鱼

“龙馍”制作工艺,欲申请市级非遗

在渔文化博物馆,还将展示一样当地渔民耳熟能详的渔家食品——龙馍。杨文龙介绍,所谓龙馍又叫龙馒头,“沿湖村居民大多是100年前在此定居的山东等地渔民的后代,现在做出了‘南北联姻’的包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变成如今地方特色浓郁的‘渔家年蒸’。”

这个有着霸气名字的龙馍,其实就是一个扁圆的芝麻糖馒头,上面盘着一条张牙舞爪、鳞片倒竖、胡须直立的龙。杨文龙介绍,龙馍的制作技艺并不算复杂,要做“龙馒头”,先做“基座”馒头,然后捏块面团搓成手指粗细,用剪刀剪出龙嘴、鳞片,再把两部分粘在一起下锅蒸。出锅吹凉后,剪一小片红枣塞进龙嘴当舌头,用一根扫帚丝穿过龙头当胡子,还要在龙头倒插两根火柴,火柴头算是龙眼。

杨文龙透露,当地渔民喜食面食点心,北方的面食龙形馒头、异形花糕、花褶饺子等都是渔民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龙馍是当地“渔家面点”中一道非常有特色的食品,目前拟将龙馍制作工艺申请市级非遗,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原标题:方巷将建渔文化博物馆 内设体验区可感受"渔翁之乐")

相关热词搜索:将建 文化 博物馆

上一篇垂钓宝典:渔民捞鱼捞出4枚手榴弹 盐城民警妥善处置 TU图
下一篇垂钓宝典:重庆北碚区渔政站深夜出击 查获一起电捕鱼案件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