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青鱼很少用调高钓低,因为青鱼习惯底摄,两饵状态至少应该是一拖一触钓迟钝。按理说,钓组迟钝,抬漂不会很高。因为通常对抬漂的解释是:鱼以俯冲姿势咬钩,入口后身子放平,是鱼用嘴巴把钓饵垫高了,所以鱼漂上升。这一源于传统钓组的解释很能抓住听众,因为坠钩平底,抬漂肯定是铅坠离底了:另外,从金鱼缸和水族箱里看到鱼摄底饵都是头下尾上,斜身就食,平身后再抬身离去也是否定不了的事实,于是把两个现象捏在一起,以推理方式解释抬漂就很难找出反对的理由了。
然而,在东峻和其他钓鱼学校学习过的人都听过这样的讲述:有时候,鱼会用吻顶着钓饵,于是鱼漂就停住了,如果鱼顶着饵往上走,鱼漂就抬了起来。确实,在钓鲫过程中遇到此类情况是经常的。
抬漂的两种解释,哪一种符合青鱼的咬钩实际呢?
先看漂尖的变化情况:调高钓低,鱼漂对上饵产生牵引。如果鱼把钩吸进嘴而不急于离开,抬漂幅度又没有超过调目,后续动作是漂尖下,提竿会有中鱼感觉,但容易脱钩。若后续动作是抬高后出现横向移动,提竿多空枪,但有时有挂鱼感觉,是鱼的头部或胸鳍刮住了子线。抬漂后鱼漂呆滞不动,过了几秒钟转为速度不快的黑漂,而且把漂尖拉得看不见,是鱼吞饵后离开钓点,提竿必然中鱼,且钩刺部位较深。
调低钓高,鱼漂对饵不产生牵引。两饵卧底情况下的抬漂不是很高,一般不会提竿,如果提竿也容易跑鱼,可理解为鱼衔饵而处于吸入不深的过渡时期。先是漂尖下,然后慢慢升过了钓目,有两种可能:
1.钓饵太软或附钩性太差,下是鱼摄饵,却将钩留在嘴外,一颗饵的重量没有了,漂尖自动升起;
2.两颗饵不是叉开,而是靠在一起,鱼在摄饵时用鳍或吻把另一颗饵挪位了。调目和钓目相同或非常接近,如果子线的长短差距过大,用的又是空腔芦苇鱼漂,那么相对于下饵,上饵的稳定是暂时的,因为大鱼进窝产生的水压变化会把它煽离水底,鱼漂上升是必然的。 然而钓青鱼是只顾调目,不问钓目,即所谓“调漂根,钓任意目”。调漂时,不管漂尖是空心还是实心,都是调标志杆全出水。钓时没有严格设定的钓目,因为一颗饵的重量就能把漂尖拉得看不见,按何蔚蓝“剩余浮力说”就是单饵重量大于鱼漂的剩余浮力,两饵定位后漂尖只要露出水面,是几目就钓几目。考虑到青鱼咬钩有1目起伏,然后漂尖上升、停滞,再连着2~3个下,通常以钓3目为多。 再看钓饵:钓青鱼用重饵,如螺蛳、红薯、面团和河虾,长时间浸泡都不会溶化。
用商品饵,一是溶散,饵重变化大,信号不实;二是易招杂鱼,即使用腥饵也不能避免。由于长期摄食螺蛳\蚌蚬一类带壳而不会逃窜的食物,进窝后其它鱼又统统规避,所以青鱼咬钩有一吸、二咬\三吐、四吞的特点,而且动作迟缓有一定节奏,过程拖得很长。 通常,我们对调高钓底的理解有两种,钓灵敏和钓不灵不钝。如1 1目漂尖的鱼漂调9目钓2目,上饵虚触底,钓饵的大部分重量被鱼漂牵引,称为钓灵敏:调5目钓2目,上饵把漂尖拉下3目,鱼漂的牵引力降低,上饵轻触底,也是钓灵敏,但钓饵的稳定性增强了;调4目钓2目,上饵坐实水底,钓饵的全部重量被水底承接,徐银舟称为钓不灵不钝。钓灵和钓钝是以上饵受鱼漂牵引力的大小和水底承接钓饵重量的多少来区分的,钓目的高低是视觉感受,实质是两饵状态。
可是,同样调高钓低在钓青鱼时就不同了。11目鱼漂调齐漂顶,单饵重量大于漂尖剩余浮力,两饵到底,上饵坐实水底,无论钓2目还是5目,钓饵全部重量被水底承接,钓目的变化只对水线的绷直度产生影响。上饵坐实水底与上饵触底是不能用一个概念来解释的,如果硬要说是不灵不钝,那么坐低就是相对迟钝。有人用一拖一触破解钓罗非鱼技术,是对的,但钓青鱼的“触”在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正确的说法应该一拖一坐,只有上饵坐实了,稳定了,鱼才敢于咬钩。否则,鱼一触饵就晃动,虚假信号不断,提竿早了是钓不上青鱼的。
破解青鱼咬钩动作,
一吸,钓饵移位,如果鱼确实把饵吸进嘴了,漂尖就不是下沉1目,因为青鱼吸螺蛳多能吸至咽部,在钓饵至少应该在2目以上,所以漂尖下沉1目不表示鱼将饵吸入;
二咬,上下颌闭合,饵肯定进入口腔,漂尖不会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