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了数日未拿渔竿,手有些痒痒,便请好友老许骑车带我去过过钓瘾。7时30分我们一行三车四人来到吉庆镇西5公里的马拐庄池塘垂钓。下了车他们三人绕塘一周,用钩试试水深,纷纷摇头,“太浅了,太浅了”。准备继续西行寻找合适河塘垂钓。我一来没精神,二来只想过过钓瘾,钓到钓不到鱼无所谓,决定一人留下。近两三周来天晴无雨,池塘水位日渐降低,我测试了几处,水深都在20~30厘米之间。我体虚力弱无力钓远,便在水边将带来的小鸡料兑半袋商品鲫鱼饵调拌成诱饵,用翻斗打窝器在离岸4米左右,水深仅有20厘米的水花生旁一左一右打2个窝。
约莫7~8分钟时间,我拴好钓组,挂上商品饵投竿试钓。哪知星漂刚停稳,就见点动,接着悠悠向塘心行去。我还认为是河虾戏饵,随手往上一提,竿身立弯,二条足有400克重的大鲫鱼很不情愿地被请上岸来。装饵换窝再钓(水浅竿软提竿时难免不惊动窝中食饵的其他鱼,换窝可缩短等鱼回窝的时间),漂动竿起鱼现,又是一条大鲫鱼……就这样两窝轮翻下钩,频频上鱼,一时忙得我出了一身臭汗,病情立时好了许多。至中午11时30分老许他们转程来带我回去。此刻我已钓获近4000克重,全是清一色的大鲫鱼,真是少有的大丰收。但此时一团不解的疑云随之涌向我的心头,怪?!这么浅的水位怎么有这么多的鱼可钓呢,后来(十多天后旧地重钓时)我请教了一位当地老钓手,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今年我地发生了百年难遇的洪涝,许多养渔塘被无情的洪水淹没,大批成鱼外逃,水位降低后不少的鱼滞留在塘中“安家落户”,水浑即是其中缘故。二是塘水普降水浅,但塘底较平,相差无几,如上钓点附近有簇水花生可供鱼藏身。如果塘中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深水区,则情况可能就不同了。三是水小鱼多,食物减少,鱼儿腹中饥饿总是要索饵,何况用的诱钓饵又好,怎能不上钩呢。老钓手的一席话使我如梦方醒,茅塞顿开。
1992年7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天,多云,东北风4级,温度28~31℃。我在县砖瓦厂一口废坑塘(砖瓦厂取土后遗留下来的)边垂钓。水略有点浑,水面长些稀稀的芦柴。我首先在东北角深水位打2个窝,又依去年钓浅的经验,转到南侧水深仅25厘米的浅水区打个备用窝。我先在深水区垂钓,但钓了一个半小时寸鱼未见,遂提竿挪到南边的浅水窝。一瞧,窝里水浑浑的,正在往上冒一两个气泡,有鱼。我把饵钩轻轻丢下,立现送漂,抬竿鱼现,一条足有200克重的大鲫鱼应声而起。此后3分钟一尾,5分钟一条,连续钓了10多条。浅处有鱼,我又在左近再布个新窝,供轮番垂钓,为了摸索经验,这天我仍去二深窝处钓二次,每次20分钟,还是无鱼咬钩,而2个浅水窝却钓获3100克。此后两个星期天我都去垂钓,情况仍是如此。此乃反常现象,大热天气温较高,那有浅水域好钓鱼的。我决定下塘一探究竟,以解心头之疑。我脱去长裤,塘里走一圈,谜底立现。原来东北角水位虽深,但在烈日的照射下,水温升得很快,温度较高;而塘南边水位虽浅,但岸上有一座深井水塔,有源源不断渗漏的地下凉水往下流淌,水面烈日炎炎,水中温度却凉爽宜鱼,故鱼儿多愿在此处“纳凉”索饵。
马舍村有口不规则坑塘,是几年前砖瓦厂取土挑挖形成的,面积有5000平方米,塘底西高东低,水位浅处仅有20~30厘米,深处1米开外。去年一位去钓过2次的钓友告诉我说:“这口塘真奇怪,冬天深处无鱼钓,浅滩出大鱼”。听了我也有些将信将疑,决定前去一探。次日,晴,偏西风2~3级,气温4~6℃。8时到达塘边,放下钓具绕塘一周。水面深浅处各占一半,深处无草,浅滩枯柴稀稀,芦花败叶散落在水面。好下钩的浅水只有一处,我即在那打个窝,又转到东边水深处打2个窝。半小时后下钩一试,情况果真如此,半日深窝只钓获50~80克的小鲫鱼5尾不足500克,而在浅窝却独钓4800克。其中500克、1000克鲤鱼各一条,最大的土鲫450克。为什么数九寒冬鱼不藏身在浅处,而仍在浅滩上活动呢?半月后干塘挖土谜底揭开。原来钓点是一个月2平方米大的小凹坑,比四周深5~8厘米,且周围芦草折断,枯叶落下,形成鱼儿蛰伏越冬的好场所,中午前后在阳光的照射下,浅水区温度迅速上升,鱼儿复苏寻找食饵冲饥,而深水处温度一时难以回升,又无芦草,塘底仍甚寒冷,鱼儿栖息。
钓深钓浅虽有一定定数,但并不等于放在什么条件下都管用,在特殊情况下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矛盾都是可以转化的。鱼要生存,必须要索饵吃食,只要我们在垂钓活动中,细心观察分析情况,常能在他人认为钓不到鱼的情况钓到鱼,甚至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