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国钓鲤鱼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钓鱼人应该象鱼一样思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鱼类是水生动物,它在水中生活,而我们钓鱼人见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于是,有的鱼人就通过人类的推理方法,去推断鱼的生存方式。近而得出,在我们人类看来十分合理的,而又符合人们生活规律的结论来。比如在用饵方面就有:春荤、夏素、秋吃肉;在选钓位方面就有:钓铧尖、钓水草、春天要把暖窝找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钓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性的规律。而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往往出现与之相左结果,特别是在鱼饵方面。鱼友们经常会有这样抱怨:这鱼饵就连我闻了都想吃一口,可鱼怎么就不吃呢-----!起初,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时甚至气的把和好的鱼饵,使劲抛到水中转身离去;有时,恨不的自己变成一条鱼,跃入池中看看这鱼到底想吃什么!好在我是学农学的,对小动物有所了解,后来经实践发现,自己对鱼的食性分析方法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我们必须站在鱼的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地了解它们。
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关于鱼饵方面的配方-----秘方,把它拿到池中一试,往往没有如其所说的那样有效,相信朋友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我们脱离了鱼的具体生活环境,而主观的去认为鱼应该吃什么,如若沉迷于此道而不能自拔,就会象有的鱼友那样,到处寻找鱼饵秘方、满池子要鱼饵,结果最终也没有获得一种使自己满意的鱼饵来。现在,我就把一种比较另类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们,也许会让同志们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尽快摆脱紧随人后问这问那的窘竟。
首先,我要从原理讲起,也许枯燥了点,希望朋友们能看下去。在以前我的《鱼人》文章中,简要地说过关于鱼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中,能量是逐级传递的,就是说鱼必须在这一体系中,通过吃别的生物或有机物而获得能量。如果我们找到鱼在这个体系中所吃的食物,那不就是找到了最对口的鱼饵了吗?道理如此简单而已,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寻找水中鱼儿所吃的食物呢?当然,我们是钓鱼人,没有必要把它搞到原子水平,而只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了解所垂钓水域的生态基本构成就可以了。无论在任何水域,只要有鱼存在,那就一定有一条相对应的食物链存在,否则,就不会有这种鱼的生存空间。经常看到一些关于鱼饵的文章中提到:鲢、鳙酸臭,鲤鱼、鲫鱼香甜,草鱼微酸,鲶鱼肉食的理论,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而已,是不够准确的。鱼友们都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池钓鲫鱼时经常有鲢鱼、鳙鱼来吃钩,有的池子的鲤鱼食性偏的离谱,就喜欢吃酸、臭味的,有时用面食鲶鱼却特别青睐-----,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在这一生态系统中,鱼的食物链的构成是特殊的,之所以让我们迷惑,是因为没有摆脱人的固有思维,而没有站在鱼的角度,去了解鱼的真实食物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