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人自制钓鱼工具


2012-06-21 23:27:43  中国钓鱼人网   来源:金陵晚报

  眼下,河湖池塘水暖鱼旺,正是垂钓的大好时光。前几日我到渔场钓鱼,不禁联想起童年时跟随、目睹大人自制钓鱼工具的情景。   如今在渔具专用店里,大到可伸缩的玻璃钢钓竿,小到鱼饵,一应俱全。但在上世纪50-70年代,不仅渔具简陋,而且售价不便宜。多数老南京钓鱼迷纷纷自己动手,不同程度地自制渔具。

  竹制钓竿坚固耐用,但缺点是较重,持竿久了膀子酸。也许是上天特别垂青吧,有一种旱芦苇(又叫芦竹、江苇、泡芦),专门产于南京郊区和苏北江都沿江等地。一根生长成熟的旱芦苇,有三米至四米长,根部粗2.5厘米,形如竹竿。它节长、肉厚、弹性和韧性俱佳,手持轻盈,是制作钓竿的上乘材料,而且可年年砍伐、生生不息。每年都有小贩挑到街头来卖,一二角钱一根;也有特别节省的人不辞辛苦跑老远地自采。但它的缺点是不太牢固。所以,人们多用它和竹竿合用,制成混合型钓竿。

  不论是竹竿或苇竿,新采的先剪枝修节,整理外形,然后待自然风干,表面呈淡黄色时再加工。手持竿子在火炉上小心翼翼地分段烘烤矫正,要边烘边轻轻板直,还要用湿毛巾擦,使其受热均匀,不能心急,以防烤焦烤裂。矫正竿尖时更要耐心,甚至用蜡烛、煤油灯或烧壶开水来烘热矫正。

  为使竿与竿之间能顺利插入连接,除了选材时要仔细量好各竿的直径,必要时还需把竹节打通,方法是先钻孔再用刀子刮。竿与竿接头处要用胶布及线来缠,使其耐磨、防裂;讲究的人还在芦苇竿尖的腔内插入钢丝来增强刚性和拉力,使竿尖不折;另外还将竹竿分段缠绕金属丝来加固。

  鱼漂是系在渔线中部以控制钓钩悬停位置,并显示鱼儿吞钩情形的工具。老南京人称之为“浮子”。那时邻居哪家人宰鸭杀鹅了,常常会有钓鱼迷索要拔下的羽毛。用剪刀剪去毛及两头粗细部分,只留下粗细适中的禽茎,再将茎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浮子。使用时用衣针穿上渔线,依次穿入各个浮子。浮子一般是8个或更多;最少不能少于6个。

  渔钩很难自制,绝大多数人去商店购买。

  蚯蚓做的鱼饵叫“红食”。今天市售作鱼饵的小蚯蚓常常不尽如人意,主要是人工繁殖未发育好就提前上市了,造成蚯蚓太细而无法穿钩。从前的渔具店里是不售鱼饵的。得自己拿个小铲子,找到阴暗潮湿的土壤,拔开草丛,常能发现蚯蚓洞或排泄物,顺着挖下去,能挖到一窝蚯蚓,弃去过大过小的,只取粗细适中的,裹把土、装进瓶子就成了。
  以苍蝇蛆作的鱼饵叫“白食”,今天的垂钓者已不使用它了。当年要得到它须不怕脏、不怕臭、手持长长的树枝,到厕所的化粪池、粪坑里去捞蛆,捞上来洗干净后装进瓶子待用。怕脏怕臭者,可用一块木板,钉上臭鱼头,放到户外太阳下面晒,吸引苍蝇来叮咬产卵,再耐心等上若干天,蛆就发育长成了。用渔钩穿蛆比穿蚯蚓要更小心,既要钩牢,又不能钩破其肉脏,否则前功尽弃。老南京人有句口头语:“清水(水质清澈)用‘白食’;浑水(水质混浊)用‘红食’。”笔者的体验是“白食”略胜“红食”。这也和多年前南京的水质好、水体清澈分不开的。那时我们出去垂钓,都要带上白食、红食2种鱼饵,区别使用。记得在光华门至通济门段的护城河、外秦淮河、大校场旁、高桥门农村等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有一次在水稻田里,我钓上了一条青鱼,但由于是农民养的而放掉了;使小小年纪的我颇为沮丧。

  今天商业渔场提供手撒鱼饲料作为吸引鱼的“窝子”,此法的缺点是窝子散乱而不准确。当年南京人全用废乒乓球打“窝子”,方法是将球钻孔后用铁丝或螺钉,连同一只晒衣小木夹固定在球的一头;球的另一头则开一个大洞,将碎米等饲料灌入大洞;再将小木夹连球夹住渔竿尖部,伸到合适水面,即可抖落球里的碎米打“窝子”了。打“窝子”时,垂钓者要牢记所站位置、钓竿尖所指向的参照物。老南京人的“窝子”饲料五花八门:有用酒泡米的,有用酒酿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特别缺乏,垂钓者就用麸子做“窝子”;还有人用玉米面蒸成糕,拌上羊油,再切成碎丁,在每处“窝子”抖落七八块,由于膻味大,特别能吸引鱼儿。

  笔者女儿年幼时,为了让她喝上活鱼汤,用上夜班的白天间隙来到光华门外原南京制药厂旁的秦淮河边,只见风大水急,还不时有机动木船驶过,泛起阵阵浪花,实在难钓。但我想起老南京人口头语:“芦柴棵里鲫鱼多”,就在芦苇丛的空隙中打下白米“窝子”。由于水清米白,鱼儿看得清楚,芦柴棵里打窝子定位易准确,一个多小时就钓了七八条鲫鱼。再以后的日子是业余忙学习,拼文凭,一放下钓竿就是30年了。 许亚洲

(原标题:老南京人自制钓鱼工具)


相关热词搜索:南京 自制 钓鱼 钓鱼工具

上一篇垂钓宝典:男子用4.5米长手竿南湾水库里钓到100斤重大鱼 图
下一篇垂钓宝典:大连钓鱼休闲正在兴起爱好者达到60多万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