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成生意,他们网上网下都挣钱
本期深阅读关注
重庆网络弄潮儿
如果你觉得做专业网站没有前途,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周,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不少专注于做行业网站的小站长,包括重庆钓鱼网薛元鹏、重庆酒吧网李国洪,他们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创业者:即使专注于一个很小的领域,也可以找到很大一片蓝天。
钓鱼“钓”出200万销售额
泡吧“泡”出一本生意经
受访者:薛元鹏,重庆钓鱼网创建人
受访者:张国洪,重庆酒吧网创建人
34岁的薛元鹏是一位钓鱼爱好者,他的身份是重庆钓鱼网的站长,同时也是一家实体渔具超市的老板。他是重庆最早的一批将网下商务机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创业者。去年,其网站的销售额已接近200万元。
800元起家做网站
“从小生活在河边,跟着外公学钓鱼,所以养成了这个爱好。”2005年,薛元鹏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辞掉了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钓鱼者。但年纪轻轻的他总觉得自己还应该有一份事业,于是琢磨着怎么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联系在一起。
薛元鹏说,由于自己经常上网学一些钓鱼知识,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一次,在朋友的点拨之下,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不能建立一个专业网站,把自己的钓鱼经验、技巧都发上去,让更多人来分享呢?
2007年9月,重庆钓鱼网上线了,简单的社区模式和比较原始的后台操作,前前后后也就花了800元。薛元鹏说:“钱主要花在了购买域名和服务器空间上。”薛元鹏说,自己创业初期的想法就是建一个公益网站,服务“钓友”,没想过挣钱。
会员需求引起他的关注
没想到,钓鱼网一上线就格外火爆,到目前已有注册会员近5万人,其中,渔具装备上千元的会员人数在1万以上。但由于没有盈利模式,网站前三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钓鱼爱好者的平均年龄偏大,而我们的会员主要是30-45岁之间的男性,这部分人酷爱户外运动,又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薛元鹏说,不少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舍得花钱,在钓鱼网的会员中,有一副价格在千元以上的鱼竿并不稀奇。而且,又因为钓鱼一般都在郊区,所以很多会员还专门买了车。此外,一些“钓友”还购买帐篷、烧烤炉等装备。这让细心的薛元鹏开始留意。
生意从网上做到网下
随着网站日积月累的人气,重庆钓鱼网已成为本地不少“钓友”的必到之处,再加上薛元鹏经常组织钓鱼活动,让网站的人气一直很稳定,网站的同时在线人数一般保持在2000-3000人。而这也吸引了部分销售钓鱼产品的商家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与别人合作,还不如自己开实体店,做成网上和网下结合的模式。”薛元鹏说,自己有了这样的想法,便着手干了起来,在江北开了一家渔具超市,经营渔具和户外用具。
去年开始,重庆钓鱼网实现盈利,年销售收入接近200万元,且今年同比一直呈增长趋势。
“爱泡吧,爱上网,在不少人眼里是不务正业,在我身上却是一份事业。”30岁的张国洪是重庆酒吧网创建人,重庆IT圈内的人更喜欢叫他的网名“楚歌”。去年,这个四川小伙在重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代理酒吧的招聘、装修、演绎等业务。
曾被父母看做“不务正业”
张国洪的文化程度不高,高中毕业后,他做过服务员、推销员,也尝试过创业,但都没坚持多久,他说:“与其说是失败,还不如说是没有兴趣、没有动力。”张国洪说,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的低谷期。
“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兴趣爱好时,我都会回答泡吧和上网,但通常会招来异样的目光。”2008年,张国洪想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起,把酒吧和网络结合起来。但这个想法马上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我是不务正业,一度对我很失望。”
不过,张国洪还是瞒着父母干起了自己的“事业”,他花3000元购买了域名和服务器,并亲手建网。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经常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要弄一个通宵。”
创业之初便已明确定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08年9月,重庆酒吧网刚上线就面临关闭。“技术和资金都没有,吃饭都只能靠朋友资助。”回忆当初,张国洪颇有几分“四面楚歌”的感受。
由于对酒吧文化有所了解,在创业之初,张国洪就将网站定位在了针对商家和会员的服务方面。“互联网创业者虽多,但很多网站都找不到明确定位,往往盲目地上内容,却不知如何盈利。而我最开始是帮酒吧做活动策划和品牌推广,后来又开始涉足演艺。”张国洪说。
为了差异化发展,张国洪还在网站内容上下了狠功夫,至今仍然坚持每周利用五六天晚上到酒吧,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酒吧动态,然后把原创内容发布到网上。
会员虽不多,质量却高
时间长了,到酒吧网上看夜场活动信息的人也日渐增多。张国洪认为,喜欢泡吧的人是一座城市中最舍得花钱的人,目前网站的会员虽然只有3万多人,但消费质量普遍很高。
近一个月来,张国洪一门心思扑在“酒吧体验团”这件事上,他说:“很多人对酒吧的印象不好,体验团一般都是邀请没有进过酒吧的人免费进行体验,这样既能改变一些消费者对酒吧的印象,也能给商家带来新的客源,一举两得。”
对于网站的销售额,张国洪说:“只能算是收支平衡,能够养活几个员工和我这个小站长,但现在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多,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刘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