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到了冬季就很少有人出海钓鱼了。一是因为那时的气温比现在要低(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个人感觉),大概到了12月底,气温就降到—10度以下。二是安全性较强的大马力船只很少,三是受当时的经济条件的限制,最重要的是那时人们的消费意识还停留在花钱买享受上,很少有人花钱买“罪”受,更不要说三九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出海钓鱼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冬季深海船钓在大连地区逐渐兴起,进入本世纪,冬季深海船钓发展迅速,近几年在本地区冬季海钓几成燎原之势。但冬季深海船钓受限制的因素很多,船只、天气、水的清澈度、潮汐、流水、气温、水温等等诸多条件都影响、限制着深海船钓的发展。因为随着水温的不断下降,各种鱼类为了不同的目的开始疯狂“抓膘”。洄游鱼类为了即将到来的漫漫征程,从九月下旬开始,一路向东南实行“三光”政策--搜光、吃光、走光。坐地户或短程洄游的鱼类,为了度过“春天前的饥饿”,也开始成群结伙的“烧杀抢掠”。归结起来,每年的12月底~1月底这个期间,由于海水的表面温度接近或低于5摄氏度(与每年气温下降早晚、幅度有关),鱼类觅食的范围减小、强度减弱。是造成了冬季深海钓鱼较困难的“鱼”为因素,再加上前面所说的各种客观因素,使得冬季深海船钓“变数”较多,下面我就自己冬季深海船钓总结的浅显认识和渔友们聊聊。
一、气温对垂钓的影响
每年进入1月份以后,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大连地区气温开始呈较大幅度的下降,有经验的老渔民,这时纷纷收拾船只、网具开始猫冬。在他们的经验中,有一句俗语“海面冒烟了”,鱼就很少了。“海冒烟了”?这句话我当时听了很不理解,过后细细想来,我明白了。其实就是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后,造成海水中的热量大幅度向空气中散发,海面形成了较浓的水蒸汽。随着海水热量的蒸发,水温自然迅速下降。很多养热带鱼的朋友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给鱼缸换水时,新续的水最好和鱼缸中原来的水温不要相差太大(小于0。5摄氏度),否则很可能造成你养的热带鱼生病。因为所有的鱼类都是变温性动物,对环境的温度变化极为敏感。一旦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激烈,就造成鱼类的不适应。表现出来就是活动范围明显减小,觅食强度下降。更为奇特的是鱼身上仿佛装了特殊的警报装置,每当天气有较大幅度变化时,鱼类往往未卜先知。谚语云;风前雨后。雨后鱼觅食强度增加,尚有理可循,风前疯狂进食,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早已习以为常,但千百年前,人类尚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就百思难解了,难道鱼类史前就有天气预报?其实鱼类不仅仅在大风前有异常的表现,每当冬季气温大幅度下降前,鱼类也会有非常之举。
进入深冬,平均气温一般都在0摄氏度以下。何时出海垂钓能有较好的收获?其实并未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一般来说气温大幅度下降后,鱼类都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活习性,或到较深的水域寻求适宜的温度。从这里我们就能的出两个结论,一是到更深的水域垂钓,二是待气温有较长一段稳定后,或是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后,再出海垂钓,方能一解毒瘾。
二、流水对垂钓的影响
冬季,尤其到了冬至,受月亮引力的影响,大连地区白昼海流明显减小。但这个规律在大连地区的海域,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大连地区南临黄海北部,虽然潮汐对黄海北部的海流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大连地区北临渤海,潮涨潮落,渤海湾海水向黄海北部涌出、进入所形成的海流,这个因素的巨大影响是冬季深海船钓必须考虑到的。冬季大连地区近海(不包括旅顺铁山岬海域),一般来说都遵循冬季白昼海流较小这一大规律,但如若前出40海里以外(估算),进行深海船钓,海流从表层到20米以上的流水流速,最高时竟达6海里/小时以上!但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流的流速依次递减,这是因为海底阻力和海水粘稠度的增加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