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钓技巧之浮游矶钓三大钓点攻略


2012-11-15 12:48:44  中国钓鱼人网  

  与其乱报大咬消息、必咬钓场,还不如教会大家如何凭一己之力找出理想下竿去处,进而*自己的技术博得好鱼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凭一己之力找出理想下竿去处很难吗?不难!但如果不想从根本上了解好标点有何条件、这些条件会造成什么特殊变化、这些特殊变化对垂钓有何影响,以及面对这些影响你该如何操作,才能顺利把鱼只钓上来,那就很难…
  理想的矶钓标点有何条件?纯就环境状况而言(意即暂不考虑鱼种优劣、鱼体大小与鱼量多寡时),个人认为以下数端是值得考虑的因子:
  一、钓座高度应在一噚半至一根竿子之间,容易进出与驻足,后有退路且不易被涌浪袭击。
  二、矶际深度在两噚(约十二尺)以上,垂钓范围内最深不超过三支竿子(约五十余尺)者。
  三、矶际水流畅通或有适当浪脚;有明显白沫带者更佳。
  四、矶际水流或浪脚会造成一条持续往外拖出去的反拨潮。
  五、在离钓座不远的近场范围内有旺盛沿岸流。
  六、在矶际或反拨潮、沿岸流的路径上,海底地形拥有发达的暗礁、沟崁。
  七、附近有沿岸流撞击暗礁或穿越沟崁时形成的回流带。
  八、反拨潮会与这沿岸流交会,造成持续存在的潮目区。
  九、水面上不会总是吹着跟水流方向、速度不一致的强风。
  十、钓座下方没有太夸张的、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达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就是极佳钓场了!不过看来有点严苛对不对?要十全十美实在粉难。但您也无须因此就怀忧丧志,事实上,能拥有过半数条件者就足以红透半边天了,例如棉花屿鸡心礁西面那个兵家必争的小凹口,就符合第一、二、三、四、六、九等几个条件;乌石鼻斜壁钓点符合第二、三、四、五、六、八、十等等。
  或许有些读者会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成为好钓场?简单解释一下:
  钓座高度是考虑操控方便性、涌浪侵袭的危险与捞鱼需求而来;水域深度是要符合浮游矶钓的钓组、诱饵、技法之需求;矶际水流、浪脚、白沫带等跟鱼群觅食地点、时机和活泼与否直接相关;反拨潮是海中食物、诱饵以及钓组运动的重要路径,更是鱼类等食物送上门来的宅配专车!
  沿岸流带来良好的水体交换与新的鱼群,甚至还会为鱼群带来新的食物;回流带与潮目区让食物在小范围中打转,故会成为鱼类进食的餐厅;暗礁、沟崁提供鱼类良好的隐匿场所,同时造成小区域独特的水流变化,让行家更有发挥技术、狙击大物的空间;少有强风干扰则操竿控线更轻松,钓者更能顺利驾驭钓组完成所要的动作。
  至于脚边不要有太夸张的、很容易割断线组的暗达仔,这一点应该就着毋庸议了吧!
  如果进一步把范围缩小,只考虑水下鱼族活动区域的话,我们还可以从上述条件归纳出三个最重要的矶钓标点类型,即白沫带、暗礁外围、潮目区。
  白沫区、暗礁与潮目等各类标点的环境差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三种环境各有特殊的性格,鱼群在其中活动也会展现不同的习性,钓组进入各该场所时更将呈现相异的动态,因此垂钓手法也该有针对其特征而变的样貌。以下就来逐项讨论这些课题。
  白沫区的成因是:当海浪冲击岸壁后,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反冲回去,这些空气在水中变成无数小气泡,于是就形成大片白泡沫了。
  白沫区的影响范围在海水表层,但这所谓的表层到底是深度多深、范围多大?则要看波浪大小与岩壁型态而定,通常浪越大、海岸越陡峭,所形成的白沫区就越宽广、影响深度越大。
  潜过水的人都知道,从水下看白沫区形状是略呈半碗型的,也就是越*近岩壁之处小气泡被海水反冲力量带得越深,但因为空气的比重远比海水小,所以这些气泡会不断翻腾着浮向海面,故离岸壁越远之处白泡沫影响深度就越浅(请参考下方插图)。
  暗礁区座落在海底,型态多变且常伴随着复杂的沟崁结构,故其所造成的水流变化也难以捉摸,有时使海水转弯,有时造成回旋,有时使流速减缓,有时又会加快流速(例如当大股水流受暗礁阻挡而必须从小沟隙中穿过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都发生在暗礁外围,也就*近海底的附近范围。
  这里是鱼群最常聚集的地方,它提供了觅食、休憩、繁殖、躲避敌害等的机能,当然也是钓者不能忽略的重要下竿标的,但所谓的海底到底有多深?所谓的附近范围又有多大?这就要看暗礁的位置、规模、形状、礁石与沟崁的结构关系,以及流水与暗礁的相互影响了。
  潮目区是两股以上不同海流的交互作用,多发生在中表层水域,但通常离岸有一段距离。至于所谓的中表层是多深?离岸距离到底多远?那就要看海流的强弱、规模、影响深度和离岸距离而定了。
  有些钓场潮目就贴在岸边,有些却远到根本不可能利用它;有些地方潮目相当明显,物品(例如诱饵、钓组)漂到那边就会停滞下来原地打转,钓者也很容易从海水表面纹路看出其所在,但有些地方潮目十分微弱,既看不出来也不易掌握。更麻烦的是,潮目这玩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潮水转换而改变位置、范围、甚至有无。
  鱼只在各区觅食行为的差异与下竿对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白沫区对鱼只来说,除了有海浪冲刷岸壁所带下来的食物外,同时还能提供相当好的遮蔽效果,因为大片白泡沫会阻挡来自天空敌害(鸟类)的侦查与袭击,所以很多鱼种都会跑到此区来找东西吃,有些眼力特好的游泳健将如白毛之流,甚至更会直接冲到礁边抢食!
  因为对鱼儿来说,这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浪冲刷岸壁,且白沫区的特征是近岸处海水会夹带大量空气猛力灌入深部,而稍外围却是大股大股的白泡沫不断翻腾上涌,整个范围的海水扰动都很剧烈,食物也跟着快速漂移,因此它们通常会守候在半碗型白泡沫区的下方,一发现食物踪迹就立刻挺进攫取,咬到之后再钻回深处享用。
  基于这样的特征,钓者就可把诱饵打在浪脚下,或甚至直接打在海浪扑得到的岩壁上,利用海浪把诱饵自然带下去,再将钓饵混入诱饵水团中骗鱼上钩。
  暗礁区是鱼群躲藏的地方,也是水流受地形干扰后产生变化的所在,在这里,顺着潮流漂行的食物往往会被卷到暗礁背后去打转(见下方插图),因此对鱼群来说,「守株待兔」是比「主动出击」来得省事、划算的觅食策略。
(原标题:海钓技巧之浮游矶钓三大钓点攻略)


相关热词搜索:浮游

上一篇垂钓宝典:海钓基本知识及装备
下一篇垂钓宝典:矶钓讲座,示意图,钓组,饵料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