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类情况是“无解”!排除法——不予讨论!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找个地方晒太阳睡觉,或直接收拾竿包回家,都是正确的应对。
但,相当多的时候,是鲫鱼已离底,又没上浮至表层水,而是在“二层水”游弋。这样的情况很复杂,但某些天气、某些时段、某些个体的鲫鱼,是仍然要开口吃食的!
怎么对付?
“抖泡筒”!
支持其行之有效的精妙理论为——“引下底钓”!(冯杀手创造)
也就是说:当你离底后,我底钓的钩找不到你,而钓浮又断不可为时……
那么,我就引诱你来找我!
精妙绝伦的战略指导方针!
“抖泡筒”,使用手法有两种变体(默认窝子为直径两尺的一个圆圈):
第一种:使用蚯蚓等不容易脱落之物为饵时:
①:抛竿窝外,落点距窝子外延1~1.5尺。
技术要求:尽量用饵把水打响,同时尽量控制、避免坠石溅水引发的动静。
②:待饵自由下落一段距离(一尺左右水深),匀速把钩(饵)带回窝子外圈,松线,由其自由下落、蹲底。
技术要求:回带过程中,尽量不改变钩饵所处的水层。
③:(默认三颗浮头全部没入水面下,第一颗浮头在水下两三公分),利用竿梢的弹性,轻抖手腕、弹竿梢,让全线在一瞬间绷直,使第三颗浮头刚刚出水;
待浮头再次完全入水后,再次抖手腕弹竿梢,而后再等、再重复。
而后该咋钓就咋钓。
技术要求:控制幅度(第三颗浮头刚出水),抖三次为宜。
理论依据:
此法,是向鲫鱼发送三次信号:①:我来了;②:我去哪了;③:在这呢,在这呢!
(我固执地认为:1.鱼能分辨食物溅水的声波;2.声诱,是最能及远的手段——这与上述依据“暗合”)
第二种:使用面粉团(灰面)等易致脱落之物为饵时:
①:省略“抛竿窝外,轻带回窝”这一环节,直接抛至窝内;
②:抛竿后,风线是松弛的,浮头是全部平躺在水面的——待钩饵下落一尺左右时,弹竿梢,让全线在一瞬间绷直,让平躺在水面的浮头腾空而起,再重新跌回水面;待线组继续下落一尺左右,再重复弹竿梢。整个下落过程中,完成三、四次这样的动作。
③:(默认三颗浮头全部没入水面下,第一颗浮头在水下两三公分),利用竿梢的弹性,抖手腕、弹竿梢,让全线在一瞬间绷直,使第三颗浮头刚刚出水;
待浮头再次完全入水后,再次抖手腕弹竿梢,而后再等、再重复。
而后该咋钓就咋钓。
理论依据:
这实际上是避免面饵脱落之余,最大限度地“加大行程、增加滞空时间、增加雾化范围”。
面饵,多多少少是要雾化的,这一套动作,实际上是留下指向钩饵的路标。
话说统钓、台钓,很多地方是有共通之处的。不难从“抖泡筒”中看出:这与台钓的某些理念、技法是殊途同归的!区别,在于“附钩性”不同,而更淋漓尽致。
特别说明:
一:抖泡筒,既然是“精妙散手”,那并不是谁谁一上手就收放自如,一使出就立杆见影的!再说了,垂钓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谁也没办法让时光倒流,把“使用,与不使用的区别”,明明白白摆出来,展现在你面前。
这需要钓手用心去感知这二者的区别。
二:若有疑问,请在提问前,先问自己如下四个问题:
1.有没有看过我的贴——自2011年3月以后所有关于“抖灰面”的。
2.有没有仔细看过我的贴,并严格按照我的描述那样去做?
3.有没有亲自上手试试?
4.提问时,有没有附带自己的线组、钓场、天气形态等图片,或文字说明?
(如果遭遇我的沉默,请在以上四点里,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抖泡筒”对钓手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掌握、并娴熟使用“抖灰面”相关技能。
二:必须理解“离底”这一概念,并正确把握鲫鱼“已离底、仍开口”的时间段。
===============================
“抖泡筒”,是一项很烦人的技术!它操作手续烦琐,有可能你使上一天,却收效甚微;抑或你钓上了鱼,也难免疑窦横生:这,真是抖泡筒的效果吗?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因此而钓上来的鲫鱼,暗暗在内心问自己:这会不会仅仅是我的心理作用?不使这招,是不是也能钓上这样的鱼?
而一次又一次坚持使用的结果,使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项技术,是有用的、可靠的、出类拔萃的!
其实在上一贴(《峥嵘》),有个桥段我没有描述——
小强不是玩我新竿么?他就边抛竿边告诉我:你等钩落一落,抖一下泡筒;再落一下,再抖一下……
我当时就反问他:也?现在你也信了?一两年前,我给你和瞥娃立肥说,你几个都不当回事都嘛!
他一听,沉默了。
兑现到现在——当太阳时隐时现,气温有所上升,底钓无所作为时,我再次变招、再次祭出了“抖泡筒”。
我坚信这是效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