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钓友在双流举行钓鱼比赛
●与钓鱼相关的“硬件”市场已经达到数十亿,还别说“软件”市场
●买一套渔具花近2万元,这是一次性投入,每年开车到外地游钓两三次要花2万-3万
●有不少资深发烧友,甚至把自己的豪车,改装成钓鱼车之路仍需理性。
昨日,在四川海峡钓鱼俱乐部的年度聚会上,平时在四川企业界叱咤风云的高管、精英们竟推掉一切应酬、聚会,安心在双流鱼塘边垂钓?更令人惊奇的是,据业内人士介绍,四川已有上百万的钓鱼爱好者,且钓鱼市场产业已达到15亿之巨。
现场
各路高手过招
华西都市报记者昨日下午2点赶到比赛现场时,100多号“选手”早已坐在了鱼塘边,耐心等着鱼儿上钩的那一刻。阳光很灿烂,虽然不时有寒风吹来,但每个人的表情都非常专注。
“他们很多人都是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有的身家已经超过亿元,卧虎藏龙。”四川海峡钓鱼俱乐部的会长,“黑武器”笑着说,此次年度聚会已经是第三次举行。上、下午各一场比赛,最终将会以尾数、单尾重进行评奖,与此同时,也会对一年来对钓鱼论坛做出较大贡献的网友进行颁奖。
虽然每个人都在专心比赛,但记者站在鱼塘边的20多分钟内,只见到了一名选手兴奋地将鱼收入网中,更多的人不停在更换饵料。
“钓鱼是一半运气一半技术,不过冬天冷一些,鱼儿都不太好钓了。”一位选手笑着说,上午不少选手都有收获,下午的成绩都不太理想。
下午3点40分,比赛结束。网友“秋钓”以单尾5斤4两的成绩获得了单尾重冠军,而“岷江钓客”以14尾鱼获得了尾数冠军,还有5名选手因为尾数靠前也同样拿了奖。
市场
产业链起码数十亿
“你莫小看钓鱼,这里面的产业链大得吓人。”“黑武器”说,四川起码有上百万的钓鱼爱好者,渔具生产厂家、商家、农家乐、水库承包公司、相关餐饮旅游、户外用品、摄影、骑游都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一环,都在通过钓友群体的激增而分一杯羹。
资深钓友叶茂强进入圈子已经二三十年时间,他以自己的花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一套不算太高端的渔具花近2万元,这是一次性投入,每年开车到外地(如西藏沿线、滇桂黔)去游钓两三次,油费、餐旅费等等开支,一年下来要花2万-3万元。
“我算里面非常节约的,其他人一年在钓鱼上花10万元,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叶茂强说,据他估计,每年在钓鱼上花上万元的,四川有不下5万人,按照一年平均花3万元,这个市场就会达到15亿元。“这15亿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估算,市场绝对还会有更大的潜力。”
因为叶茂强所认识的钓友圈子里,有不少资深发烧友,甚至买了上百万的豪车,改装成钓鱼车;还有人把生意关了,全职加入钓鱼圈子,也有人专门买了船,到处钓鱼。
在钓友“马小鱼”看来,成都周边上千个大小鱼塘和农家乐也都因此发了财。“我们把鱼塘分了3类,练竿塘(钓起来的鱼可以又扔回去的鱼塘)、斤斤塘(钓起来的鱼必须按斤秤回家的鱼塘),其中练竿塘的环境较差,一般都是5元/人/天随便钓。”“马小鱼”说,这样的鱼塘每年至少能赚5万元,更别说赌塘、斤斤塘,“起码几十万都没问题。”
机会
钓鱼商机有待开发
在叶茂强看来,与钓鱼相关的“硬件”市场已经达到数十亿,还别说“软件”市场,与钓鱼相关的文化产品开发,小说、音像摄影作品、生活方式等等,都还有待开发。
如今,叶茂强正在海峡钓鱼四川论坛上连载《芦溪河演义》,内容主要是他和另外10多位钓友,对芦溪河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后写的第一部“小说”。
《芦溪河演义》以一只诞生在宝狮湖中的鱼——尼莫作为主角,以拟人化的写法,叙述它和兄弟姐妹想到达长江的梦想,通过描写芦溪河进入黄龙溪所经历的磨砺,呼吁人们关注环境污染。
会长“黑武器”直言,以论坛作为根据地,很多钓友随时在交流第一手资讯,互相取经,但他们还是建议报纸能够推出钓鱼专版,因为进入的门槛低,“读者群会相当庞大的”。
“不管使用的是10元还是10万元的鱼竿,大家从钓鱼中得到的快乐都是一样。”“马小鱼”感慨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鱼儿什么时候上钩,也永远不知道下一条鱼会有多大……
(原标题:四川钓友上百万 钓出数十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