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的,非得用力拉动铅坠浮标才能打破平衡状态产生信号。而“台钓”,鱼只要在吃饵时只需把钩、饵吸入嘴中便能打破浮标的平衡状态使浮标产生信号。
台钓使用的浮标其视标很细,当浮标被线组形成的总体配重,平衡在这段细视标范围内,其后再有外力介入,无论是增加或减小这个配重系统中的一点点重量,中国钓鱼人网 浮标都会因平衡被打破而快速作出反应,为了寻求新的平衡,浮标会向上或向下产生位移, 及时向钓鱼人传达出鱼讯语言。
也就是说,只要鱼吸动悬于水底或轻触底的钩饵,使其稍微移出浮标的平衡体系,浮标的平衡都会立刻被打破。既使钓得比较钝,造成子线弯曲,使钩饵已不在垂直的平衡体系中,只要钩饵的移动能导制处于平衡体系中的八字环移出平衡体系,浮标的平衡照样会立刻被打破。
传统钓不但铅坠卧底,而且浮标的视标也很粗,鱼吸饵时一般不会立刻拉动铅坠,也就是说只能等到鱼吃饵之后含着饵转身、后撤、抬头恢复身体的水平状态或者上浮,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才能拉动铅坠和浮标。而“台钓”是鱼在吸饵时身体并未移动,仅仅吸动了钩饵就能拉动浮标。所以说台钓比传统钓要先进。
台钓对中国钓鱼运动的推动作用
由于“台钓”的传入,为祖国大陆几十年不变的传统钓格局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这种悬坠底钓术的普及和发展,全国的垂钓人口在直线上升,从而带动了中国鱼具的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的钓鱼运动也迎来了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春天。又由于台钓的出现,更为中国的钓鱼运动起到了绵上添花的作用,如今“台钓”已不再神秘,连偏远山区的钓鱼爱好者都在享受着台钓为他们带来的乐趣。
时至今日我们对那些最早在内地辛勤传播过这种悬坠底钓术的台湾钓界前辈们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并建意将他们的名字记入中国钓鱼史中以示表彰。
特别是已故的廖心阳先生,现任东峻钓具公司董事长的萧春平先生,南北钓具公司董事长的廖大山先生等等,他们为向内地传播这种先进的垂钓方法,都曾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正是在他们的“精播细种” 下,“台钓”在内地才能得以落地生根,并逐渐壮大发展为当今最具吸引力最热门的一种钓鲫方法。而且随着这种钓法的推广,也激活了中国的鱼具市场,为更多的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应该说“台钓” 对中国钓鱼活动是功不可没的,所有最早从事过传播和推广“台钓” 的钓界前辈们永远值得广大垂钓爱好者的尊敬。
竞技钓的产生
俗话说,人类要不断进步发展,历史的车轮终究要滚终滚向前。只有后浪渐高没四方,不见前浪的长江才会更为壮观。钓鱼技术的进步也如同社会的发展,新的更为先进的东西必然要取代旧的和逐渐落后的东西。
“台钓” 传入内地以来,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广大垂钓爱好者的进一步挖掘下,有形或无形之中已有多多的改变。虽然很多钓友没有意识到自已现在使用的钓法与“台钓” 已有很大区别,但客观地讲,目前在内地的一些大中城市和竞技钓鲫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最流行的钓鲫方法已不属于过去的“台钓”,而是由大陆钓手在“台钓”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被人们称为竞技钓的钓法。我们通过比较即可清皙地看到这两种钓法,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在外行人看来这两种钓法似乎区别不大,其实骨子里已有诸多质的不同,可以说他们早己貌合神离,各姓李赵了。中
国钓鱼人网
特别是,九八年第四届全国钓王杯赛之后,悬坠底钓术被内地的钓手逐渐改进,从技术特征, 操作手法, 施诱施钓的理念等多个方面, 均已突破了“台钓” 的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悬坠底钓术如今己被发展成为一种全新概念的全方位立体钓鲫术。
现在内地的钓手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钓鲫方法比“台钓” 更加先进了。当然了,如果最初没有“台钓” 这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内地钓手是很难进入阿里巴巴的宝库并得到如此重大的收获的。对那些早期向大陆传播“台钓” 的台湾钓界的前辈们来说,在完成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能看到“台钓” 得到新的发展也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中国的钓鲫水平能有如此长足的进步,不是哪一位个人的功劳,是在一种大氛围大环境下,全国广大垂钓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地总结、改良,不断地创新、提高而一步步得来的。这是一个坚难而又漫长的过程,而且在发展的中后期,是在没有任何“外籍教练” 的指导下全凭国产钓手自已的智慧完成的。为研究这种钓法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数内地的竞技钓手,他们通过一场场坚苦的比赛用无数次的失败一点点把她堆砌而成。
如今中国钓手可以挺直腰杆,拍着胸脯说,手竿钓鲫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名列前矛。当时机成熟时,中国钓手一定会向世人证明中国竞技钓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