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不要恪守曾规,野钓需要临场应变。野钓同样需要临场应变。在野钓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基本功、钓技、体能和必要的装备外,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因为能不能上鱼很大程度受着钓位、水深、风向、鱼情、水情、环境、气候以及饵料味型、状态等等许多不定因素的影响。只有临场善于应变才能尽量把鱼钓好。临场应变是指一个钓手为能钓到鱼或钓得更好,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定因素的变化,临场应变竿、线(主线、子线)、标、坠、钩、饵(包括饵的比重、雾化性、软硬度等)及钓法、钓位、钓点等的一种行为,也是让人主动适应鱼,而不是让鱼来被动适应人的一种措施。下面笔者就今年野钓的几个实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例一,今年初二到初七,虽气候寒冷,偶尔还伴着风雨,我们四个铁杆鱼迷却在涌溪水库欢钓。大家开始一致认为这时鲫鱼为了避寒和产卵肯定栖身于水草边。于是第一天,我们就在较深的水草旁做窝下竿。忙乎了一整天,可成绩并不好,4个人共钓获16条4—8两左右的鲫鱼、7条圆吻鲴,少得可怜。次日,大家意见不同,有的选了深水,有的还是守着昨天的位子(打过窝)。我认为这时气温低,水体寒冷,白天应该选个一个向阳的浅水位子。于是我找了一个约60—80厘米深的水域,用3.6米短竿做窝垂钓。这下可好,在挂饵找底时,半水就钓上了一条鲫鱼。一天忙乎下来,我总共钓了20多条半斤以上的鲫鱼,钓果明显好于钓友(除了小胡钓起了一条2千克重的鲤鱼以外其他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鱼获)。显然是浅水钓位帮的忙。再次日,我们四人干脆在浅水滩5米一个一字排开。这一天算是我们春节集体钓鱼收获最多的一天,每人鱼获都有20来斤,而且大都是鲫鱼。初四,如法炮制,一开始效果也不错。上午11点天气骤然变冷,风也逐渐加大,鲫鱼吃口越来越小。于是我们把主线、子线、钩、标换细、换小。顶一阵子后,再也难见到鲫鱼的吃口,钓友叫苦连天。根据气温下降的情况我对主攻对象做了调整,放弃鲫鱼,主钓耐寒的圆吻鲴。随之,我重开了一团比重轻、化性较好的藻类饵,改搓为拉,用短身长脚长尾的穿程标抓接口。很快我就出现了鱼讯,但跑鱼得厉害。检查一下钓组,是钩条过细挡不住圆吻鲴强劲拉扯的缘故。于是又把钩换成欧娜OH粗条3#钩(圆吻鲴嘴小,钩不宜太大)。之后几乎每隔2、3分钟就能钓上一条圆吻鲴。到傍晚一过秤,我共钓了30多斤,90%是圆吻鲴,且个体都在半斤以上,最大的竞有3.9斤,创下了该库钓获圆吻鲴个体最大的记录。到了初五,闻讯而来的钓鱼人非常多,水库边都是人。我们先是在浅水位折腾了近2个多小时,可是只换来几条麦穗和尖嘴。就在此时,附近一钓友用6.3米的手竿钓获了一尾大鲫给了我启发。是不是人多鲫鱼不敢靠岸?于是我立即换上5.4米手竿。这一换可不得了,一尾尾大鲫又被我请进了鱼护,爽呆了。今天丰收的又是大鲫鱼,最大的竟有2斤多,整个身体犹如饵料盆一样!哈哈哈。消息不胫而走,初六的水库都快围满了人,好的钓位早就被人占领了。我等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一字都用5.4米长竿折腾。一个上午过去了,只得几只小鲫。吃罢午饭,我细细地在库边观察一会,发现大家钓不好是鱼又外移的缘故。回到自己钓位后,我马上抽出矶竿,串钩挂蚯蚓甩到离岸15到20米左右的浅水。这不,在此后的2小时,本人竟钓获了18条大鲫。呵呵,初七开始,钓鱼人用的都是矶竿了。真是人声沸腾,人鱼两欢。六天涌溪的野钓,使我更进一步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钓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钓法和钓位深浅远近的变化。
例二,今年我和钓友小危二次来到一姓陈农民承包的(20元/1天)的面积约6亩的小水库垂钓。这二天都是晴天,气温均在5—18度上下。第一次是在3月份,一开始我选了鱼塘中段略外凸有水草、水较深的一个位子。钓了2个来小时,小尖嘴鱼闹钩厉害,换了钓法、饵料、钓位也还是没有多大效果。沿塘观察后,我发现很多鱼泡,而且草鱼和黑鱼还时不时游在三、四十公分的水域,为什么大鱼就不开口呢?是不是窝做得不够?我把一些浸泡过麦子和几大包快要到期的商品饵,再加上一些面粉搅在一起,打了几个大窝。10分钟后,眼看大鱼进窝了,我急忙挂钩下饵。没等到底草鱼就接漂了,提竿中鱼,牵鱼到窝外遛了20来分钟,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