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鱼又叫草鱼、草棍等,但南北钓鱼人叫得最响的当属“草鱼”之名。
草鱼是淡水钓的主要对象鱼之一。由于草鱼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个体硕大、索饵快捷、中钩后挣扎力强劲等特点,深受钓鱼爱好者青睐。
钓谚有“十月草鲩已封口”之说。其实在南方(包括云南),我们许多日子,甚至可以在隆冬时节钓到草鲩,开春后二月的好天气也会有草鲩咬钩,三月后钓到草鲩的机会则更为频繁了。因此,说一年四季都能钓草鲩也不为过。笔者多年行钓湖库等自然水域,对钓草鲩也有些许体会和认识,此文就权当让我与钓友们再对草鲩作一次接触之旅吧!
一、认识草鱼的食性
关于草鱼食性的认识,基本上可统一在“以草类植物为主,杂食为辅”这一观点上。但是在实际垂钓中,仅靠这种理论上的认知去指导钓鱼活动,我则可以断言:必十钓九败。那么,我们应如何去探知不同地域、水域的草鱼喜欢吃什么饵食呢?
从地域上看 抛开草鱼食草这一共性不谈,我们不难发现草鱼因生活地域的不同,对饵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南方盛产玉米,兼有小麦及薯类,因此养成了饲养者和垂钓者长期以上述粮食饵料为主料饲喂草鱼的习惯,也就是说,南方的草鱼一般都偏爱好这类食物,出钓运用相应的饵料便是自然对了草鱼口味的了。北方多以小麦、大豆、高粱为主粮,而饲钓中对豆饼的运用已司空见惯。有句流传很广的的民谚:一方水养一方鱼,一方饵钓一方鱼。
上面是从客观环境来看待草鱼的食性,而从钓鱼人角度来认识用饵,则存在着强烈的主观性,就从我所生活的云南地区而言,由于长期以来都是本地出产什么就钓什么,不仅形成牢固的排它性(指本地以外的饵料),而且也形成了草鱼的食癖性(相对而言),用玉米酿酒后的下脚料———酒糟为主要饵钓草鱼四处可见,就几乎无人用豆饼之类的作饵钓草鱼,这恐怕就是钓鱼人的用饵习惯所致了。
从水域上看 不同水域(即便同一地区),形成的不同饵性,这些钓鱼人是深有体会的。自然水域中的湖库坝塘,由于地形水势的天然性和复杂性,构成浅滩汊湾以及雨季涨水淹没稻田旱地等,因而为草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源,更接近草鱼的原始性生长环境,在这类水域垂钓,用粮食类饵如酒糟、麦面等,钓效就不易提高,即使用草饵(如南瓜花、叶子、嫩草、茴香嫩叶等草鱼偏爱的饵)也时常难以上鱼,这是因为大量的天然饵已足以使草鱼流连在广阔的富饵区,而垂钓所选择的水域的太“干净”已吸引不来鱼儿。所不同的是,有的湖库坝塘(少数),则寸草不生,岸边黄土砾石形成光秃水势,此时用粮食饵乃至荤饵如大黑蚯蚓、湖虾等便可奏效。但是普通钓鱼人通常绝少用草饵,这类水域的草鱼几乎“忘记”草的可食性,假若偶尔用之,也不一定有效,这或许就是鱼类的后天食性所致吧。
而江河中的草鱼,由于水流的驱动性使饵料种类以及数量来源广泛,不仅养成了草鱼的素食性,也造就了草鱼的荤食性,我们地区传统用饵中就有用鸡鸭下水钓草鱼的习惯,大草鱼很喜爱,还喜食带咸味的豆豉粑饵……至于养殖场里的草鱼就更具有强烈的偏食性,偏什么食,这全都取决于饲养者所为,难怪会出现1999年10月全国第十五届钓鱼比赛上,吃惯云南酒糟的大草鱼,使惯用商品饵、来自其它地区的许多高手败下阵来的轶闻。
另外,水域的宽与窄,水质的肥与瘦、清与浊、季节的更迭带来的冷暖寒热、气候的正常与变异、时辰的早晚等等,都会制约和改变着草鱼的食性,有的是短暂的,有的则长期不变。
人为因素 这里主要指撒大窝守钓形成的食性。在大水面几十斤、上百斤撒下定点窝守钓(亦称作饲钓),是休闲野钓老手最惯用的技法,也是获取大草鱼最为奏效的绝招。当地一些专事钓鱼的农民和退休老钓手都擅长几个月守钓一处,人为喂大窝子多诱来大草鱼(也会诱来大鲤大青等)。这些大鱼大都是历经千百次网捕和咬钩而“劫后余生”的,但由于鱼类的索饵生存本性,最终仍被人类的“狡诈”所打败,继而咬饵中钩,成了钓鱼人的战利品。
从已有的经验看,人为造窝所用的饵料,东北多以干玉米粒作窝,南方多以酒糟、红薯粒作窝,南北用饵中也有用小麦做窝的,最根本的共同目的,是借长时间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