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Isurus oxyrinchus
命名者 Rafinesque, 1810
中文名 灰鲭鲛
科中文名 鲭鲛科
科号科名 027 Lamnidae
模式种产地 Mediterranean 大陆名 尖吻鲭鲨
栖息环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马加鲨、烟仔沙
栖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鱼类 是
有毒鱼类 否 观赏鱼类 否
最大体长 400 cm 经济性 是
台湾分布 东部、南部、北部、东北部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参考文献 台湾鱼类志(沉等, 1993)、中国动物志-圆口纲及软骨鱼纲(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英文俗名 Sharp-nosed mackerel shark, Pointed nose shark, Sharpnose mackerel shark, Snapper shark, Sharp-nose mackerel shark, Shortfin mako, Sharp-nosed shark, Shortfin shark, Bonito shark, Dog shark, Atlantic mako, Blue pointer, Blue shark, Mackerel shark, Mako, M
型态特征 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头、尾渐细细小。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尾柄具侧突。吻长而尖突。眼大,圆形,无瞬膜。鼻孔小,近于眼端。口裂宽,深弧形;唇褶约为颌长之半。颌齿侧齿而尖锐;前端齿头细长弯曲,后端齿头短宽,三角形;无侧齿头;每侧每列约10-12个,2-3列使用。喷水孔细小,位于口角上方。背鳍2个,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后端相对,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很小,基底中部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微凹入,上角钝圆,下角延长尖突;胸鳍宽大而延长型,镰刀状,但略短于头长,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尾鳍宽短,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由上叶、尾椎轴及下叶中部组成;下尾叉较短小,由尾鳍下叶前部的突出部分组成,中、后部间具缺刻。体背侧青灰色;吻腹侧及腹部淡色至白色。
栖所生态
近海上层大型鲨鱼,性凶猛,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鲨鱼中游速最快的一种。主要巡游于大海,有时会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陆棚及岛棚水域,夏季会随暖流移动。栖息深度由表层至深达740公尺左右,一般皆被发现于水表层。卵胎生,胎儿在子宫内有同种相残习性,一胎可产下4-6尾幼鲨,刚产下之幼鲨体长可达60-70公分左右。性凶猛,掠食鲭、鲱鱼类等。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及热带海域。本省南部、北部、东北部及东部海域有分布。
渔业利用
主要以流刺网及镖旗鱼法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鱼肉红烧或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鱼肝油;剩余物制成鱼粉。